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榖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穀氣

穀氣,又稱「水穀之氣」,是中醫理論中對飲食精微物質的統稱。人體賴以維持生命活動的能量與營養,主要來源於飲食,而五穀為飲食之主,故謂之「穀氣」。

穀氣的形成與作用

飲食入胃,經過脾胃的運化,將水穀分解為精微物質,此即為穀氣。穀氣經由脾的升清作用上輸至心肺,再通過經脈布散全身,化生氣血,濡養五臟六腑、四肢百骸。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提到:「人受氣於穀,穀入於胃,以傳與肺,五臟六腑皆以受氣。」說明穀氣為人體氣血生成的重要基礎。

穀氣與臟腑的關係

  1. 脾胃為穀氣化生之本
    脾主運化,胃主受納,兩者協同完成水穀的消化吸收。若脾胃功能失調,穀氣化生不足,則易導致氣血虛弱,出現倦怠乏力、食欲不振等症狀。
  2. 與宗氣、營衛之氣的關係
    穀氣上輸至胸中,與自然清氣結合形成「宗氣」,推動呼吸與血行;部分穀氣化生為「營氣」與「衛氣」,分別具有滋養臟腑與護衛肌表的功能。
  3. 與先天之氣的配合
    人體生命活動除依賴穀氣外,亦需「先天之氣」(稟受於父母的元氣)的支持。穀氣與先天之氣相輔相成,共同維持生理機能。

穀氣失調的病機

若穀氣不足或運行不暢,可能導致:

  • 氣血兩虛:因化源不足,表現為面色蒼白、心悸氣短。
  • 濕濁內停:脾失健運,穀氣不化,形成痰濕,見脘腹脹滿、苔膩等症。

古籍論述

《黃帝內經》多次提及穀氣的重要性,如《素問·經脈別論》云:「食氣入胃,散精於肝,淫氣於筋。」強調穀氣對筋骨的滋養作用。

總體而言,穀氣是中醫氣血理論的核心概念之一,其盛衰與運行狀態直接影響人體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