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四關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四關」詳解
「四關」為中醫理論中的重要概念,其涵義可分為廣義與狹義兩種,主要與人體氣血運行及經絡調節密切相關。
一、廣義四關
廣義之「四關」指人體四肢的大關節,涵蓋上肢的「肩關節」(兩腋)與「肘關節」,以及下肢的「髖關節」(兩髀)與「膝關節」。此說法源於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,強調關節為氣血流通之要道,尤其四肢大關節是經絡氣血由軀幹向末梢傳遞的樞紐。中醫認為,調節四關可疏通十二正經及奇經八脈之氣,尤適用於氣機鬱滯、風寒濕邪痹阻之證。
二、狹義四關
狹義之「四關」專指雙側「肘關節」與「膝關節」,此為臨床針灸與推拿的常用取穴範疇。例如,手肘的曲池穴(大腸經)與膝部的陽陵泉穴(膽經)即屬代表性穴位。此類關節處多分佈「合穴」,與臟腑之氣深入相應,故刺激四關能調和陰陽、平衡臟腑功能。《針灸大成》亦提及,四關可「開閉通滯」,特別針對肝氣鬱結、筋脈拘攣等病症。
三、四關與氣血調控
中醫認為,四關為「氣機之樞」:
- 肩、髖關節:主導氣血之「升降」,肩屬陽經所過,與肺氣宣發相關;髖屬陰經所絡,影響肝腎之氣沉降。
- 肘、膝關節:主導氣血之「出入」,肘部穴位如尺澤(肺經)可宣肅肺氣;膝部穴位如足三里(胃經)能調和中焦。
臨床應用上,針刺或艾灸四關穴位(如合谷配太衝,稱「開四關」)常用於治療疼痛、痿痹、情志不暢等證,體現「通則不痛」之治則。
四、四關的理論延伸
部分醫家將「四關」與「原穴」結合,如《難經》提出:「五臟六腑之有病者,皆取其原。」原穴多位於腕踝附近,而四關為原穴氣血匯聚之外在樞紐,二者共構「內外相應」的調治體系。此外,四關亦與「皮部」「筋經」理論相關,反映中醫整體觀中「肢節-臟腑-經絡」的聯動關係。
綜言之,「四關」概念貫穿中醫診療,既是解剖定位,亦為功能調節之關鍵,深刻體現「天人相應」「形神合一」的中醫核心思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