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匹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匹末
在中醫學中,匹末泛指人體四肢的末梢部位,即手足之末端,包含手指與腳趾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四末」一詞,與匹末概念相通,強調其為氣血運行的重要終端,亦為經脈交接之處。
從經絡理論而言,手足末端為十二經脈的井穴所在,如手太陰肺經之少商穴、足厥陰肝經之大敦穴,皆位於匹末。井穴為經氣所出之處,主通調氣血,臨床常用於急救或調理陰陽失衡。此外,陽經止於四肢末端,陰經起於匹末,如手三陰經從胸走手,足三陽經從頭走足,足三陰經則從足走腹,此結構顯示匹末在經脈循環中的樞紐地位。
在氣血循行方面,匹末為營衛氣血輸布的最後一環。《靈樞・營衛生會》指出:「營行脈中,衛行脈外」,而匹末的溫度與色澤變化,可反映氣血盛衰與流通狀態。若匹末冰冷、蒼白,多因陽氣虛衰或寒凝血瘀;若發紺脹痛,則可能為氣滯血瘀之象,此類徵候常見於痹證、厥逆等病機。
臟腑理論中,匹末與肝脾功能密切相關。肝主筋,其華在爪,匹末的指甲色澤與質地可徵驗肝血充盈與否;脾主四肢,匹末肌肉豐盈與否亦反映脾氣運化之功。若肝血不足,常見匹末爪甲枯槁;脾虛濕困則易見手足浮腫、沉重。
在針灸與推拿領域,匹末為重要施術部位。艾灸井穴可溫通經氣,如灸至陰穴轉胎;刺絡放血於匹末(如十宣穴)則能瀉熱開竅,用於熱閉神昏。推拿中的捻法與拔伸法亦常運用於手指、足趾,以鬆解關節、調暢經氣。
總此,匹末雖為肢體末端,卻是中醫診察與調理之關鍵,其狀態直接體現內在氣血陰陽與臟腑機能,臨床辨證時不可輕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