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四極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四極之中醫釋義
「四極」一詞首見於《素問.湯液醪醴論》,為四肢之別稱,然其內涵不僅止於形體結構,更與中醫臟象、經絡及氣血運行密切相關。以下從經典理論與臨床應用層面分述之:
一、經典理論淵源
- 形神關聯
《內經》謂「形與神俱」,四肢作為「五體」之末梢,其活動受心神主宰(「心主神明」),又賴肝血濡養(「肝主筋」)、脾氣運化(「脾主四肢」)。故《靈樞.本藏》云:「血和則經脈流行,營復陰陽,筋骨勁强,關節清利矣。」四極功能正常與否,實為臟腑氣血盛衰之外候。 - 經絡樞紐
十二正經中,手足三陽經循行於四肢外側,三陰經布於內側,形成「陰陽相貫」之循環。尤以手足末端為井滎輸經合之所在,《難經》強調「四末爲陰陽之會」,透過經氣灌注連結全身。
二、病理機轉探討
- 四極不用
《素問.痿論》提出「肺熱葉焦,則皮毛虛弱急薄,著則生痿躄」,指出肺氣失宣可致四肢痿弱;《傷寒論》少陰病篇「手足厥寒」則屬陽氣衰微,四極失溫。臨床常見證型包括:
- 脾虛濕蘊:肢體困重
- 肝血虧虛:爪甲枯槁
- 腎陽不足:手足不溫
- 診斷意義
《醫宗金鑒》以「審手足之寒溫」辨病位深淺,如陽明腑實證見手足濈然汗出,厥陰病見手足厥逆,皆為辨證關鍵。
三、養生與治則
- 導引按蹻
《諸病源候論》載「挽足趾以通經脈」,透過旋轉踝腕、握固等法,刺激四肢末梢以調暢氣血。後世太極拳、八段錦之「左右開弓」「攢拳怒目」等勢,皆著重四極協調。 - 藥食調理
《飲膳正要》主張「以形補形」,如牛膝強筋、蹄筋補踝;方劑如黃芪桂枝五物湯溫通四肢、當歸四逆湯養血通脈,均體現「治內以達外」之理。
四、古籍文獻補充
- 《靈樞.邪客》:「營氣者,泌其津液,注之於脈,化以爲血,以榮四末。」
- 《類經》張介賓注:「四極者,言四肢之極遠處,蓋即指手足而言。」
此概念延伸至「四關」(合谷、太衝),更彰顯四肢作為氣血調控樞紐之地位,足見中醫整體觀之精微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