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四維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四維
「四維」為中醫古典文獻中之重要概念,其涵義可溯及臟腑理論與陰陽五行學說。古代醫家常以「四維」指代「四臟」,即心、肝、脾、肺,此四者與「腎」共稱五臟,然「四維」特強調四臟間相生相制之動態平衡。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述,四臟功能各司其職,猶如四方支柱,維繫人體氣機升降與內外協調。
理論淵源
「四維」一詞首見於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:「四維相代,陽氣乃竭。」此處「四維」隱含時空與臟象雙重意涵,既指四季更迭對人體的影響,亦暗喻四臟功能如四時輪轉,需相互為用。明代張景岳於《類經》註解中進一步闡釋:「四維者,四肢也,亦四時也,然以四臟解之尤切。」強調四臟如四季之守,主導氣血盛衰。
四臟功能析義
- 心為陽維:主血脈,藏神明,屬火而通夏氣,為陽中之太陽,統領臟腑氣血運作。
- 肝為風維:主疏泄,藏魂,屬木而應春氣,具條達之性,調暢氣機與情志。
- 肺為氣維:主肅降,藏魄,屬金而合秋氣,司呼吸而朝百脈,為臟腑華蓋。
- 脾為土維:主運化,藏意,屬土而寄旺四季,為後天之本,氣血生化之源。
四臟通過經絡聯繫,依五行生剋關係形成制約網絡。如肝木剋脾土,卻賴脾土資生;心火需肺金肅降以避亢害,體現「四維相代」之深意。
與腎之關係
腎雖未列四維,然為先天之本,寓元陰元陽,實為四臟功能之根柢。朱丹溪《格致餘論》云:「四臟賴腎以滋榮」,說明四維運轉需腎氣激發,尤見中醫整體觀之精微。
臨床延伸
古代醫家常以「調四維」為治則,如東垣重脾胃以安四臟,喻昌倡「養四維之和」以療雜病,皆本於此說。四維失衡可致氣血乖亂,如肝鬱乘脾之泄瀉、心火刑肺之咳喘,均需依四臟生剋關係調治。
此概念不僅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思想,更為臟腑辨證提供理論框架,後世「五行互藏」「臟腑同治」等說,皆可視為「四維」理論之延伸與發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