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跽穴

跽,音「忌」。即足大趾下面(蹠)的近端部分。
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:「跽,足大趾下面也。」

《醫學入門》:「跽,足大趾之下,即蹠之近端也。」

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:「跽,足大趾之下,即蹠之近端也。其穴在足大趾之內側,距趾甲一分許。」

跽穴,別名跽趾、跽趾穴,出自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。屬於足陽明胃經,主治足趾腫痛、足跗腫痛、足跟腫痛、足趾麻木、足趾屈伸不利等症。

  • 定位:在足大趾內側,距趾甲一分許。
  • 主治:足趾腫痛、足跗腫痛、足跟腫痛、足趾麻木、足趾屈伸不利等症。
  • 配伍:跽穴配太沖穴、三陰交穴,有舒筋活絡、通經活血的功效,主治足趾腫痛、足跗腫痛、足跟腫痛等症。
  • 按摩:用拇指指腹按揉跽穴,每次3-5分鐘,每天2-3次。
  • 艾灸:用艾條灸跽穴,每次5-10分鐘,每天1-2次。
  • 注意事項:跽穴不可過度刺激,以免損傷皮膚。
  • 禁忌:跽穴不宜在月經期間、孕期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