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伏免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伏免

伏免,為中醫學中之人體解剖名詞,亦為一重要腧穴名稱,隸屬於足陽明胃經。其名稱由來,乃因該部位於伸腿時股部前側肌肉隆起之最高處,狀若一伏臥之兔,故而得名。

解剖位置

伏免在解剖學上相當於現代醫學所稱之「股直肌」部分,屬於大腿前側肌群之隆起處。於中醫經絡定位中,伏免穴位於股部,具體位置為髕骨(膝蓋骨)上緣之上方六寸處。

經絡歸屬

伏免為足陽明胃經之穴,此經脈起於頭部,沿面部、頸部下行,經胸腹至下肢前側,最終止於第二足趾外側。足陽明胃經多氣多血,主司消化系統功能,並與脾胃運化密切相關。

中醫臨床意義

經穴特性

伏免穴位於下肢陽明經上,其氣血運行與脾胃功能相應。此穴具有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之效,可用於治療與下肢及脾胃相關之疾患。

主治範圍

  1. 下肢疾患:伏免穴位於股部,刺激此穴可緩解大腿前側之疼痛、僵硬,或與經絡阻滯相關之不適。
  2. 脾胃功能失調:因屬足陽明胃經,此穴亦可間接調理脾胃,改善腹脹、消化不良等症狀。
  3. 局部病症:如股部肌肉萎縮無力,或運動損傷後之恢復,可按壓或施針此穴以活絡氣血。

刺灸法

於針灸治療中,伏免穴可施以直刺或斜刺,深度約為1至1.5寸,得氣後可行提插捻轉手法,以達到通經活絡之效。此外,亦可以艾灸溫熱此穴,適用於寒濕阻絡所致之下肢冷痛或無力。

學術探討

伏免一詞不僅指涉特定解剖結構,亦為經絡學說中氣血運行之交會點。在中醫理論中,下肢陽明經之氣血充盈與否,與人體整體健康狀態相關,故伏免穴之運用,亦體現中醫「上病下取,下病上治」之整體調治理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