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髀樞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髀樞為中醫解剖學及經絡理論中的重要名詞,其涵義可分為兩大面向:
- 骨骼結構定位
髀樞指「股骨大轉子」所在之處,即股部外側最上端之隆起部位,屬下肢與軀幹連接的關鍵樞紐。此處為足少陽膽經所過,亦為「環跳穴」所在(《針灸甲乙經》載:「環跳,在髀樞中」),主司下肢屈伸、旋轉之動作,故《黃帝內經》稱其為「機關之室」,與腰胯活動密切相關。 - 骨盆與髖臼之別稱
髀樞另指「髖臼」部位,即骨盆外方中央之凹陷處,古稱「機」,見於《素問·骨空論》:「尻骨空……下尻骨空,在髀樞之後。」此處為股骨頭與骨盆相接之關節窩,中醫視為氣血轉輸之要衝,若此部氣滯或筋骨錯位,可致「樞機不利」,引發腰腿疼痛、行走困難等症,常見於痹證(如寒濕阻絡)或跌撲損傷。
經絡與病理關聯
從經絡循行觀之,足少陽膽經「橫入髀厭中」(《靈樞·經脈》),髀厭即髀樞別稱,故此處病變多與膽經氣血失調有關。臨床若見髀樞周邊痠痛、拘攣,或活動受限,中醫常歸因於風寒濕邪侵襲、氣血瘀阻,或肝腎虧虛導致筋骨失養,針灸治療多以環跳、居髎等穴調之,或輔以手法整復髖關節錯縫。
古籍考據與引申
《類經》註解:「髀樞者,髖骨之臼,捷運之主也。」強調其動態功能;《醫宗金鑑·正骨心法》則將髀樞與「胯骨」(髖骨)並論,指出跌打損傷時需辨別「樞紐錯脫」與「瘀血凝結」。可見髀樞於中醫傷科、針灸及內科辨證中,兼具結構與功能雙重意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