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臂泰陰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臂泰陰脈
臂泰陰脈為早期中醫經脈名稱,見於《足臂十一脈灸經》,即後世所稱之「手太陰肺經」。此脈為人體十二正經之一,屬太陰經,與肺臟相連,主司呼吸、氣機宣降,並與周身氣血運行密切相關。
經脈循行
《足臂十一脈灸經》記載其循行路徑為:「循筋上廉,以走臑內,出腋內廉,之心。」意指此脈沿前臂內側(橈側)上行,經過上臂內側,穿行腋下,最終絡屬心臟。後世《靈樞·經脈》進一步完善其循行描述,明確其起於中焦(脾胃),下絡大腸,再上行過膈屬肺,後沿上臂內側前緣下行,至拇指橈側端(少商穴)。
生理功能
臂泰陰脈(手太陰肺經)主司肺臟功能,肺為「華蓋」,主氣、司呼吸,通調水道,朝百脈。此經氣血暢通時,可維持呼吸平穩、皮膚潤澤、衛外固表;若經氣異常,則易出現咳嗽、氣喘、胸悶等肺系症狀,或皮膚乾燥、易感外邪等問題。
主病與治法
《足臂十一脈灸經》提到其病症為「心痛,心煩而噫」,此因經脈內屬於心,氣機不暢時可能影響心神。後世醫家擴充其主治範圍,包含:
- 肺系疾病:咳嗽、哮喘、喉痛。
- 經脈所過之疾:肩背痛、手臂內側麻痛。
- 氣血失調:自汗、氣短。
古籍主張以灸法調治此脈,後世針灸學更發展出特定穴位,如太淵(脈會)、列缺(絡穴)、尺澤(合穴)等,以調理肺氣、疏通經絡。
與其他經脈關係
臂泰陰脈與「手陽明大腸經」相表裏,二者氣血互資。肺氣肅降有助大腸傳導,而大腸通暢亦能減輕肺氣壅滯。此外,此脈與「足太陰脾經」同屬太陰,脾土生肺金,臨床常見「培土生金」治法,透過健脾以益肺。
臂泰陰脈的記載反映了早期經脈理論的樸素形態,後世在其基礎上深化,形成完整的手太陰肺經系統,成為中醫針灸與臟象學說的重要基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