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後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後陰
後陰為中醫學中對肛門部位的稱謂,屬人體下竅之一,與前陰(尿道及外生殖器)同為「九竅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其生理功能主要與大腸相繫,為傳導糟粕、排泄糞便之門戶,同時與五臟中的肺、脾、腎及經絡中的督脈、任脈有密切關聯。
中醫理論中的後陰
-
臟腑關係
- 大腸所主:後陰為大腸的末端,屬「傳導之官」,《黃帝內經》稱其功能為「變化出焉」,指糞便在此成形後排出。若大腸濕熱或氣虛,可致後陰疾患,如痔瘡、脫肛等。
- 肺氣肅降:肺與大腸相表裡,肺氣宣降有助大腸傳導。若肺失肅降,可能引發便秘或後陰氣滯。
- 脾腎固攝:脾主升清,腎司二便,兩者氣化功能正常,後陰方能固攝不失。若脾腎陽虛,常見久瀉或脫肛。
-
經絡聯繫
- 督脈與任脈:督脈行於後陰後方(長強穴),任脈過前陰,二脈共調陰陽氣血,維繫後陰功能。
- 足太陽膀胱經:其經別「別入於肛」,故痔瘡等症可通過膀胱經穴位調治。
後陰常見病症與中醫觀點
- 痔瘡:多因風濕熱邪下注或氣虛下陷,導致局部血絡瘀滯。
- 脫肛:常屬中氣下陷,與脾虛或產後氣血耗傷相關。
- 肛瘺:多由濕熱毒邪蘊結,潰後成竇。
中醫治療後陰疾病,內服藥多從清熱祛濕、益氣升提著手;外治法如針灸(取長強、承山等穴)或熏洗亦屬常用。古籍《外科正宗》對後陰病症有專篇論述,強調需辨虛實,標本兼治。
後陰在中醫整體觀中,不僅為排泄途徑,其狀態亦反映臟腑氣血盛衰,故臨床診治常需結合全身辨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