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凍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凍生
凍生,又稱凍產,為中醫婦科病名,首見於清代陳笏庵所著《胎產秘書》。此症與產時受寒密切相關,屬「難產」範疇,主因產婦氣血失調,復感寒邪,導致氣滯血凝,影響胎兒娩出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產時氣血需暢行以推動胎兒降生。若產婦素體虛寒,或臨產時不慎受風寒侵襲,寒性收引,易使經脈拘急,氣血運行受阻。寒凝血瘀,胞宮收縮失調,遂致產程遲滯,甚或胎盤不下,此即凍生之主要病機。《婦科玉尺》亦提及:「寒客胞門,血凝不運,產道澀滯。」
臨床表現
凍生常見症狀包括產時腹部冷痛拒按、惡露不下或量少色暗、肢冷畏寒,或見唇青面白。脈象多沉緊或遲澀,舌質淡紫、苔白滑。此與「熱產」之煩躁口渴、面赤脈數形成對比。
治法與方藥
傳統中醫以溫經散寒、活血催產為治則。常用方如《傅青主女科》之「溫胞飲」,以當歸、川芎、肉桂、艾葉等藥溫通胞脈;若兼氣虛者,可佐黃耆、人參益氣行血。外治法亦重視產室保暖,或以艾灸關元、氣海等穴助陽化氣。
與相關病證鑑別
凍生需與「交骨不開」(產道狹窄)、「氣虛產難」等區分。後者多因母體元氣不足,無力送胎,表現為產時乏力、汗出氣短,治當大補氣血,如「蔡松汀難產方」;而凍生專責於寒,須側重溫散。
古籍記載
除《胎產秘書》外,《醫宗金鑑·婦科心法》亦載:「產時血為寒凝,腹痛而產不速。」強調寒邪滯產之害。清代《達生篇》更指出「凍產」乃「六產之忌」之一,提示防寒為臨產要務。
凍生一症,體現中醫「寒熱虛實」辨證特色,其論治不僅著眼於產時,更重視產前體質調理,以「血得溫則行」為綱,展現傳統醫學對產科寒證的獨到見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