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耳柱,又稱「下極之下」或「鼻樑」,位於鼻部中央,下極(兩目內眦之間的區域)下方、鼻尖上方,即左右兩鼻孔之間的鼻中隔部分。在中醫望診理論中,耳柱被視為觀察肝病的重要參考部位,其色澤、形態變化可反映肝臟功能狀態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與肝的關係
中醫認為「肝開竅於目」,而鼻樑(耳柱)位於目之下、鼻之中,為肝氣外顯的區域之一。《靈樞·五色》提及「下極者,肝也」,指出鼻樑根部與肝相應。若耳柱出現青暗色斑或紋理紊亂,多提示肝氣鬱滯或血瘀;若色澤蒼白無華,可能為肝血不足之象。 - 經絡聯繫
鼻部為手足陽明經(大腸經、胃經)與督脈所過之處,而肝經雖未直接上行至鼻,但因「肝主疏泄」的功能影響全身氣機,耳柱的異常亦可間接反映肝失疏泄所致的氣血失和。 -
臨床望診應用
- 色診:耳柱色青,多主寒證、痛證或肝鬱;色赤可能為肝火上炎;色黃灰常與濕熱蘊結相關。
- 形態:鼻樑低塌或歪斜,古籍中認為與先天肝腎不足有關,或後天久病氣血失養所致。
補充典籍記載
《醫宗金鑒·四診心法要訣》提到:「鼻柱中央,候肝之部」,強調鼻樑中段為肝病外候之一。清代《望診遵經》進一步闡述,鼻柱若見青筋暴露,多屬肝火亢盛或營血瘀阻。
此部位雖非獨立穴位,但在整體觀診法中,結合舌脈、其他面部分區(如顴頰、眉間),可輔助辨識肝膽病機,深化中醫「司外揣內」的診斷思維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