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凍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凍瘡

凍瘡,又稱「凍風」、「凍瘃」,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《丹溪心法》。此症因肌膚長期受寒邪侵襲,氣血凝滯,運行不暢,導致局部組織損傷而成。多發於手足、耳廓、顏面等暴露部位,與陽氣不足、衛外不固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凍瘡主要因寒邪外襲,客於肌膚,致使經脈收引,氣血運行受阻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寒則氣收」,寒性凝滯,易傷陽氣。若素體陽虛,或氣血虛弱,寒邪更易乘虛而入,凝滯經絡,使局部失於溫煦濡養,久而形成凍瘡。

臨床表現

初起患處皮膚蒼白,繼而轉為青紫,並現紅斑,伴隨灼熱、瘙癢、疼痛,甚則麻木不仁。若未及時調治,可致皮膚潰爛,形成瘡瘍,纏綿難癒。病情輕重與寒邪深淺及體質強弱相關,陽虛者尤易反覆發作。

中醫治法

治療以「溫陽散寒、調和營衛」為原則,內外兼治:

  1. 內服方藥

    • 當歸四逆湯(《傷寒論》):溫經散寒,養血通脈,適用於血虛寒凝之證。
    • 黃芪桂枝五物湯(《金匱要略》):益氣溫經,和營通痹,適合氣虛兼寒者。
  2. 外用療法

    • 陽和解凝膏:溫經活血,散結消腫,敷貼患處可改善氣血凝滯。
    • 紅靈酒:以辛溫藥材浸製,揉搽患處,促進局部氣血流通。
    • 辛溫煎湯外洗:如生薑汁、辣椒煎湯,趁溫搽洗,以助散寒通絡。
    • 玉紅膏:適用於已潰瘍者,具生肌斂瘡之效。

預防與調攝

中醫強調「治未病」,冬季來臨前需注意防寒保暖,尤其保護易受寒部位。平時可適度活動肢體,促進陽氣運行;飲食宜溫補,如羊肉、桂圓等,以助體內陽氣生發。

凍瘡雖為外寒所致,然其根本與內在陽氣虛衰相關,故治療時需標本兼顧,方能收效。歷代醫家亦重視針灸療法,如艾灸關元、足三里等穴,以溫補元陽,增強抗寒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