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玉枕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玉枕骨
玉枕骨,又稱「枕骨」,為中醫解剖名詞之一,位於頭頂後方,屬頭顱骨之下部,與現代解剖學所指之「枕骨」(Occipital Bone)位置相符。此骨上接頂骨,下連頸椎,為頭部與頸部銜接之要處,亦為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所過之域,在中醫理論中具特殊生理與經絡意義。
解剖位置與結構
玉枕骨構成顱腔後部,形如貝殼,其外側緣與頂骨、顳骨相連,下方與寰椎(第一頸椎)關節相接,中央有一骨性隆起稱「枕外隆凸」,為肌肉與韌帶附著之處。骨內側有「枕骨大孔」,為腦與脊髓連接之通道,亦為中醫所稱「腦戶」穴所在之處。《靈樞・骨度》提及:「頭顱骨後下者,玉枕也」,說明其形態與位置之重要性。
經絡循行與穴位
玉枕骨周邊分佈多條經絡,主要與督脈及足太陽膀胱經相關:
- 督脈:貫穿頭頂正中線,過玉枕骨內側,主一身之陽氣,與腦髓功能密切相關。
- 足太陽膀胱經:循行於頭部後側,玉枕穴即屬此經,位於枕骨粗隆外側,《針灸甲乙經》載其「在絡卻後七分」,主治目痛、頭風、鼻塞等症。
- 腦戶穴:屬督脈,位於枕骨大孔上方,為「督脈、足太陽之會」,古醫籍記載與腦系疾病、癲癇相關。
生理與病理意義
中醫認為,玉枕骨為「髓海」之門戶,與腎氣相通。腎主骨生髓,而腦為髓之海,故玉枕骨之狀態可反映腎精充盛與否。若外感風寒或內傷積滯,此處易生僵痛,甚則影響清陽上升,導致眩暈、頭重等症。古籍《證治準繩》提及:「玉枕骨痛,多因風邪客於太陽之經」,說明其與外邪侵襲之關聯。
此外,玉枕骨周邊肌肉(如斜方肌、頭半棘肌)若氣血瘀滯,可導致「項強」之症,常見於外感病或勞損。針灸或推拿此區域時,常選玉枕、天柱等穴以疏通經氣。
養生與古籍記載
道家修煉與中醫養生重視玉枕骨之調護,視其為「神氣上行」之關隘。《黃庭經》稱「玉枕關」為內氣周天之要衝,修習內丹者需通此關以達「還精補腦」之效。傳統導引術如「鳴天鼓」,即以掌心掩耳,手指叩擊玉枕骨處,用以醒腦安神,預防頭目疾患。
綜言之,玉枕骨不僅為頭顱之結構基礎,更在中醫理論中結合經絡、臟腑及養生之道,體現形神合一之理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