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凍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凍產
凍產,又稱凍生,為中醫婦科之病名,指產婦因天時寒冷,氣血運行遲滯,導致胎兒娩出困難。此概念首見於宋代醫家楊子建所著《十產論》,書中提及:「凍產者,言天氣寒冷,產女血氣遲滯,兒不能速生。」其病機核心在於寒邪外侵,影響產婦氣血暢行,進而延緩分娩進程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人體氣血貴在流通,而寒性凝滯,易使經脈拘急、氣血運行不暢。產婦臨盆時,若遇嚴寒環境,外寒侵襲肌表,內則阻遏陽氣,導致胞宮氣血凝澀,胎兒轉動與娩出之力因而減弱。此與《黃帝內經》「寒則氣收」之理相通,寒邪客於胞絡,使產道失於溫煦濡潤,故見產程延長。
臨床特徵
凍產之主要表現為產婦畏寒顫慄、面色蒼白、腹部緊繃卻陣痛微弱,或見血色暗紫、分泌物清冷。此與一般難產不同,其關鍵在於外寒誘發之氣血瘀滯,非單純氣虛或胎位異常所致。
中醫調治原則
歷代醫家強調「溫通」為治凍產之大法。楊子建提出「衣裳宜厚,產室宜暖,背心宜溫和」,旨在透過外環境之溫煦,助產婦陽氣振奮、氣血流通。此外,中醫臨床亦可配合內服溫經散寒之劑,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之「催生湯」,以肉桂、當歸等藥溫通胞脈;或艾灸至陰、三陰交等穴,以激發經氣,促胎下行。
與其他產難之鑒別
凍產需與「橫產」「倒產」等胎位異常,或「氣虛產難」等內傷病因相區別。其辨證要點在於有明確感寒史,且產程中伴隨寒象,如四肢不溫、舌淡苔白等。此類證候若及時溫散寒邪,氣血得通,多可轉歸順產。
凍產之論述,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之整體觀,強調外界氣候對人體生理之影響,亦為後世「產室宜溫」等護理原則奠定理論基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