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髮隙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髮際中醫概念詳解

髮際之定義

髮際,即頭皮上生長毛髮之邊緣部位,為皮膚與毛髮交接處之界線。中醫理論中,髮際之分佈與經絡循行、臟腑氣血密切相關,其形態與健康狀態可反映人體內部機能之盛衰。

根據位置不同,髮際可分為:

  • 前髮際:位於額部上方,為髮線與前額皮膚之交界。
  • 後髮際:位於項部(後頭部)上方,為頭髮與頸部皮膚之交界。

中醫理論與髮際之關係

1. 經絡循行之關聯

髮際區域與多條經絡相交會:

  • 前髮際:主要與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相關,胃經循行於額部,膽經側行於頭角。前髮際之形態可反映脾胃功能,如脾胃虛弱者,常見前髮際後退或毛髮稀疏。
  • 後髮際:與督脈足太陽膀胱經相連。督脈循行於後頭正中,膀胱經分布於後頭兩側,後髮際之健康狀態可反映腎氣與陽氣之盛衰。

2. 臟腑氣血之映照

中醫認為「髮為血之餘」,髮際之毛髮生長與氣血充盈程度密切相關:

  • 肝藏血,腎藏精:肝血充足則髮際毛髮潤澤,腎精充沛則髮根牢固。若肝腎虧虛,可見髮際毛髮枯槁、脫落。
  • 脾主運化:脾虛氣血生化不足,可致髮際部位毛髮細軟、生長緩慢。

3. 髮際形態與體質辨別

中醫臨床可透過觀察髮際形態輔助辨證:

  • 前髮際高聳或後退:多與先天腎氣不足,或後天脾胃虛弱相關。
  • 後髮際低平或毛髮稀疏:常見於督脈陽氣虛衰,或膀胱經氣血運行不暢。
  • 髮際參差不齊:可能提示局部經絡氣血瘀阻,或風邪外襲所致。

髮際於診療中之應用

古醫籍中,髮際亦作為針灸取穴之標誌,如:

  • 神庭穴:位於前髮際正中直上五分,屬督脈,主治頭目疾患。
  • 頭維穴:在額角髮際上五分,屬胃經,可調理頭面氣血。

此外,某些特殊症狀可於髮際處顯現,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髮際瘡」,多因熱毒鬱結或濕熱上蒸所致,提示體內邪氣蘊滯。

綜上所述,髮際不僅為毛髮生長之界線,更為中醫診察人體氣血盛衰、經絡通暢與否之重要辨證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