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後天之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後天之火:中醫脾胃熱能之探討

後天之火的定義與源流

後天之火乃中醫術語,專指脾胃之陽氣,與「先天之火」(命門之火)相對應。此概念源自《黃帝內經》中「脾胃者,倉廩之官,五味出焉」的理論基礎,後經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於《脾胃論》中系統闡發。在中醫臟象學說中,後天之火被視為維持人體後天生命活動的根本能量,主要體現為脾胃運化水穀精微的功能性熱能。

脾胃與後天之火的關係

脾胃在五行中屬土,位居中焦,為氣血生化之源。後天之火在此表現為:

  • 胃陽:主受納腐熟水穀
  • 脾陽:主運化轉輸精微

此二者協同作用,使飲食得以消化吸收,化為營衛氣血。《醫宗必讀》有云:「一有此身,必資穀氣,穀入於胃,灑陳於六腑而氣至,和調於五臟而血生。」此過程全賴後天之火的溫煦推動。

後天之火的生理功能

  1. 腐熟運化功能:後天之火能使胃中飲食物「腐熟」為食糜,並協助脾臟將精微物質「上輸於肺」
  2. 升清降濁功能:脾陽升發清氣,胃陽通降濁陰,形成中焦氣機升降之樞紐
  3. 溫煦四肢:後天之火通過輸布陽氣,維持四肢溫暖,如《素問》所言「四肢皆稟氣於胃」
  4. 生化氣血:參與營衛氣血的生成過程,影響全身營養狀態

後天之火與先天之火的互動

先天之火(命門之火)與後天之火存在相生關係:

  • 命門火暖脾土:腎陽溫煦脾陽,助其運化
  • 脾陽充養腎精:脾胃化生之水穀精微補充腎精

明代醫家張景岳在《景岳全書》中指出:「命門為元氣之根,為水火之宅,脾胃為灌注之本,得後天之氣也。」二者形成「火生土,土製水」的生理循環。

後天之火失調的病理表現

過旺

  • 胃火熾盛:消穀善飢、口臭牙齦腫痛
  • 脾熱內蘊:口渴多飲、大便乾結

不足

  • 脾胃虛寒:食少腹脹、四肢不溫
  • 中陽下陷:久瀉脫肛、臟器下垂

清代《醫學心悟》描述:「脾胃陽虛,則食入不化,而或泄或嘔。」

後天之火的調養要點

歷代醫家強調保養後天之火的方法包括:

  • 飲食有節:定時定量,避免生冷傷陽
  • 起居有常:順應四時,尤其注意腹部保暖
  • 情志調和:思慮過度易傷脾陽
  • 適當運動:導引按蹻可助陽氣升發

元代《丹溪心法》提出:「脾具坤靜之德,而有乾健之運,故能使心肺之陽降,肝腎之陰升,而成天地之交泰。」足見後天之火在中醫生理中的樞紐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