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焦主決瀆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三焦主決瀆之詳析
於中醫理論中,「三焦」為六腑之一,其生理功能主要體現在「決瀆」二字。「決瀆」一詞源於《素問.靈蘭秘典論》,意指疏通水道、調節水液運行。三焦因其能總司人體水液代謝,故被喻為「決瀆之官」,其功能與多臟腑協作相關,尤以腎、脾、肺為關鍵。
三焦之生理特性
三焦分為上焦、中焦、下焦,統籌氣化與水液輸布:
- 上焦如霧:主宣發衞氣與津液,賴肺氣之推動,將水穀精微布散全身。
- 中焦如漚:主腐熟水穀,藉脾之運化、胃之受納,化生營血與水液。
- 下焦如瀆:主分清泌濁,透過腎與膀胱之氣化,排泄廢液於外。
決瀆功能與臟腑協調
三焦之決瀆非獨立為之,而需臟腑配合:
- 腎為水臟:腎陽蒸騰氣化,助三焦通利水道;若腎陽虛衰,則水停為腫。
- 脾主運化:脾氣健運則水濕得化;脾失健運,則濕聚中焦,阻滯三焦通路。
- 肺主通調:肺氣肅降,推動水液下輸膀胱;肺氣壅滯,可致水泛為喘腫。
病理表現與機轉
若三焦決瀉失常,常見「水液停聚」之證,如:
- 上焦不利:水飲犯肺,見咳逆倚息、胸悶。
- 中焦壅滯:濕困脾胃,見脘脹、泄瀉。
- 下焦失司:膀胱氣化不行,見小便不利、下肢浮腫。
此類病證多因臟腑功能失調,連帶三焦氣化受阻,進一步影響水液代謝。
經典理論延伸
《靈樞.營衛生會》強調:「上焦出氣,中焦出營,下焦出瀆」,說明三焦透過氣化將水液分為清濁,清者輸布,濁者排出。《難經.六十六難》更指出:「三焦者,原氣之別使」,其決瀆功能亦需元氣之推動,與命門水火相繫。
綜觀之,三焦之決瀉為一動態過程,既需自身通路暢達,更倚賴臟腑間協調,方能使「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