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者胃之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腎者胃之關:中醫水液代謝之樞紐

「腎者,胃之關」一語出自《素問.水熱穴論》,揭示了腎臟在人體水液代謝中的關鍵地位。「關」意指水液出入之門戶。中醫認為,腎居下焦,為「至陰之臟」,主司水液調節,其氣化功能直接影響二便通利與否,進而調控全身水液平衡。

腎與水液代謝的生理關係

水液入胃後,經脾氣升清,上輸至肺;肺主宣降,通調水道,使水液下歸於腎。腎藉氣化作用,將水分區分為「清」與「濁」:清者復上輸於肺以濡養周身,濁者下注膀胱化為尿液排出。此過程中,腎的氣化能力猶如樞紐,協調全身水液分布。《醫宗必讀》亦云:「腎主水,聚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,故為水臟。」

「關」的病理意義

若腎氣虧虛,氣化失司,則水液代謝紊亂。臨床可見:

  1. 二便不利:腎陽不足,膀胱氣化無力,導致小便癃閉或夜尿頻多;大腸失潤則便秘,此即「關門不利」。
  2. 水濕停聚:《素問》稱「聚水而從其類」,水濕內停泛溢肌膚,發為浮腫(如「陰水」證之腰以下腫甚)。
  3. 影響中焦:二便壅滯使中焦氣機受阻,出現脘腹脹滿,進一步妨礙脾運化水濕,形成惡性循環。

與三焦、膀胱的關聯

腎的氣化作用需三焦水道協調。《類經》指出:「三焦為決瀆之官,腎屬水而三焦之脈絡於腎。」若腎陽衰微,三焦水道不利,水液瀦留可致全身腫脹。此外,腎與膀胱相表裡,膀胱的排尿功能直接受腎氣盛衰影響,故《諸病源候論》云:「腎虛則小便數,膀胱熱則水下澀。」

歷代醫家的闡釋

  • 張景岳於《類經》強調:「關門不固,則水無底止。」主張治水腫需溫補腎陽,如濟生腎氣丸。
  • 李東垣從脾胃角度補充:「中氣不足,溲便為之變。」指出土不制水時,需兼顧脾腎同治。

此理論不僅解釋水腫病機,亦為臨床治療癃閉、泄瀉等證提供依據,凸顯腎臟在水液代謝中「司開闔、主升降」的核心角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