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動治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動治法
動治法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,專指通過活動關節以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治法。其核心在於「因勢利導」,針對關節活動障礙或肢體功能受限的狀況,運用特定手法促進氣血流通、鬆解筋絡,從而恢復關節的正常運動功能。
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關節活動不利多與「氣滯血瘀」「筋脈拘急」或「經絡不通」相關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經脈流行,營復陰陽,筋骨勁強,關節清利」,強調關節需氣血濡養方能靈活。動治法即基於此原理,通過外力引導,協助患者被動或主動活動,以「動」引「通」,化解局部瘀滯,調和陰陽。
手法分類
動治法依關節結構與病症特點,可分為以下幾類:
- 扭轉法:適用於脊柱及四肢關節,如頸椎、腰椎的旋轉扳動,可調整小關節錯位,緩解筋絡纏繞。
- 抖搖法:多用於肩、腕、膝等大關節,以輕柔抖動鬆解粘連,促進滑液分泌,改善僵硬。
- 屈伸法:針對肘、指、踝等屈伸關節,通過緩慢牽引與屈伸,逐步恢復其活動範圍。
臨床應用
動治法廣泛運用於頭頸、腰背及四肢關節病症,如:
- 肢體麻木無力:如《石室秘錄》所述,對「雙足麻木不能履地」者,趁其氣血未絕,以動引陽氣,激發經絡反應。
- 筋傷後遺症:針對肌肉萎縮或長期固定導致的關節黏連,通過循序漸進的活動,防止廢用性退化。
- 痹證:風寒濕邪侵襲關節時,配合溫通手法,助邪外出。
與其他治法之區別
動治法強調「動態調整」,與靜態的「按蹻法」或「固定療法」形成對比。其特點在於順應人體生理活動軌跡,如《醫宗金鑒》所言:「動則通,通則不痛」,尤其重視手法與患者自身配合,以柔濟剛,避免暴力牽拉。
動治法體現中醫「動靜結合」的治療智慧,不僅針對局部病變,更透過關節活動調動整體氣機,為傷科、推拿科之重要手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