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開竅於鼻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肺開竅於鼻的中醫理論闡釋
「肺開竅於鼻」為中醫學臟象理論之重要論述,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。《素問.金匱真言論》明言:「開竅於鼻,藏精於肺」,《靈樞.脈度篇》進一步闡發:「肺氣通於鼻,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。」此理論揭示肺系與鼻竅存在生理病理的密切聯繫,其內涵可從以下數端詳析:
一、生理聯繫
- 呼吸之門戶
肺司呼吸,鼻為「清氣之道」(《類經》),乃氣息出入之要衝。肺主宣發肅降,鼻竅通暢與否,直接關乎肺氣之升降。當肺氣充沛、宣降得宜,則鼻道通利,呼吸調勻;反之,若肺失宣肅,則易現鼻塞氣窒。 - 嗅覺之依存
中醫認為「鼻司嗅」的功能需賴肺氣濡養。《醫林繩墨》指出:「鼻者,肺之竅,喜清而惡濁。」肺氣和利,則鼻能辨別五氣;若肺氣壅滯或虛損,則香臭不辨,如《諸病源候論》所云:「肺臟為風冷所乘,則鼻氣不通利。」
二、病理表現
-
外邪襲肺之鼻症
- 風寒束肺:肺氣失宣,鼻竅不利,症見鼻塞流清涕、嗅覺減退,如感冒初起。
- 風熱犯肺:肺失清肅,鼻竅壅熱,多見黃涕、鼻黏膜紅腫,甚則鼻衄。
-
肺臟虛實之候
- 肺燥陰傷:津液不能上濡鼻竅,則鼻腔乾燥皸裂,常見於秋燥或久咳傷津者。
- 痰熱壅肺:肺氣上逆,鼻翼煽動,多見於肺炎喘嗽等急症,如《醫學心悟》言:「肺熱葉焦,發為鼻張。」
- 肺氣虛寒:鼻癢嚏頻、清涕不止,此屬「鼽嚏」範疇,與現代過敏性鼻炎頗類。
三、經絡連屬
肺經雖未直接循行於鼻,然通過經別與經筋形成聯繫。《靈樞.經別》載手太陰之別「上出缺盆,循喉嚨」,與鼻咽部相通;更因「肺合大腸」之表裡關係,陽明經挾鼻而行,故肺系病變常由陽明經引發鼻部症狀。此即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所論:「鼻為肺竅,而其經脈實與手足陽明交會。」
四、診療啟示
歷代醫家臨證,常藉鼻候以察肺疾。如《丹溪心法》以鼻色白主肺寒、赤主肺熱;《四診抉微》更言:「鼻孔焦枯者,肺絕也。」治療上,宣肺通竅法(如蒼耳子散)治鼻淵、補肺固表法治鼻鼽等,均體現「治鼻即治肺」之辨治思路。今之研究亦證實,慢性鼻炎患者多存在肺功能異常,佐證傳統理論的科學性。
此理論不僅闡明鼻疾的內在病機,更為「司外揣內」診法提供依據,展現中醫整體觀之精髓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