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其華在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「脾其華在唇」詳解

一、經典溯源
「脾其華在唇」理論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。《素問.六節臟象論》明確指出:「脾、胃……其華在唇四白。」其中「華」指臟腑精氣外顯的榮華之象,「唇四白」即口唇周邊的白肉部分。另《素問.五臟生成篇》補充:「脾之合肉也,其榮唇也」,進一步闡明脾與肌肉、口唇的生理聯繫。

二、中醫理論闡釋

  1. 脾主運化與精氣上榮
    脾為「後天之本」,主運化水穀精微。其功能健旺時,能將飲食精華轉化為氣血,並透過經絡輸布至全身。口唇為脾胃經脈所過之處(足太陰脾經「連舌本,散舌下」),脾之精氣上濡於唇,使唇色紅潤、飽滿有澤。
  2. 脾藏營與氣血化生
    脾統血、藏營,《靈樞.營衛生會》言:「營出中焦」,脾將「營氣」輸布至肌表,滋養口唇及周圍組織。若脾虛營弱,則唇色淡白或萎黃;若脾經濕熱,可見唇周黯沉或乾裂。
  3. 脾主肌肉的體現
    《類經》註解:「脾主肌肉,唇者肌肉之本。」口唇由黏膜與肌肉組成,其豐潤程度直接反映脾氣盛衰。脾健則肌肉充實,唇部彈性佳;脾虛則肌肉弛緩,易現唇紋深刻或下垂。

三、臨床望診意義
中醫診法注重「司外揣內」,觀察口唇色澤形態可推斷脾臟狀態:

  • 正常表現:唇色紅活、濕潤有光,周圍膚色勻淨,反映脾氣充足、運化如常。
  • 病理表現
    • 唇色淡白:多屬脾氣虛弱或氣血不足。
    • 唇周發黃:常提示脾虛濕困,濕濁內停。
    • 唇燥裂脫皮:或為脾陰虧虛,津液不布。
    • 唇色紫暗:可能脾陽不振,氣滯血瘀。

四、相關經絡與臟腑聯屬
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相互絡屬,形成表裏關係。《靈樞.經脈》提及胃經「環唇」,故口唇變化不僅反映脾功能,亦與胃氣盛衰相關。例如:

  • 胃火熾盛:唇紅絳、乾裂。
  • 胃陰虧虛:唇乾薄、光剝無苔。

五、後世醫家發揮
明代張景岳於《景岳全書》中強調:「唇舌者,肌肉之本也,脾氣通於口。」清代《醫宗金鑑》則將唇疹、瘡癰歸因於脾經濕熱或毒火。歷代醫家通過實踐,豐富了「脾-唇」關聯的辨證體系。

綜上所述,「脾其華在唇」體現中醫「藏象學說」的整體觀,通過外顯徵象洞悉內在臟腑機能,為辨證論治提供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