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主中州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脾主中州論
在中醫臟象學說中,脾被賦予「中央」之定位,與五行之「土」相應,故有「脾主中土」或「脾主中州」之稱。此概念源自古代醫家對天地人相應的觀察,將五方(東、西、南、北、中)與五臟相配,脾屬中央,象徵其位居人體樞紐,猶如大地承載萬物、化生諸氣之功。
一、五行釋義與脾土相應
《黃帝內經》言:「中央生濕,濕生土,土生甘,甘生脾。」五行學說中,土居中央,主長養化育。脾屬土臟,其性敦厚,喜燥惡濕,功能上主運化水穀精微,如同土壤孕育生命,將飲食之精華轉化為氣血津液,輸布全身。故《素問·靈蘭秘典論》稱脾胃為「倉廩之官」,強調其為後天氣血生化之源,臟腑百骸皆賴其滋養。
二、生理功能:運化與灌溉四旁
脾主運化包含兩大面向:
- 運化水穀:脾將飲食物轉化為精微物質,上輸於肺,透過心肺作用化生氣血。《醫宗必讀》云:「一有此身,必資穀氣,穀入於胃,灑陳於六腑而氣至,和調於五臟而血生。」若脾虛運化失職,則見食少腹脹、氣血不足之候。
- 運化水濕:脾參與水液代謝,輸布津液並排除多餘水濕。若功能失常,水濕停聚可生痰飲、水腫,故有「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」之論(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)。
其「灌溉四旁」之能,體現於脾氣升清,將精微上輸心肺、外達肢體。《金匱要略》稱「四季脾王不受邪」,說明脾氣健旺則四肢得養,肌肉豐盈,反之則肢倦乏力,甚而「脾不主時」(因脾氣散精,無時不養他臟)。
三、經絡與氣機樞紐
足太陰脾經起於足大趾,上行屬脾絡胃,與胃相表裏。脾主升清,胃主降濁,二者共為「中焦如漚」之核心,維持氣機升降之衡。李東垣《脾胃論》進一步闡發:「內傷脾胃,百病由生。」強調脾胃為元氣之本,其氣機調暢與否,直接影響肝之疏泄、肺之宣肅、腎之封藏等臟腑功能。
四、脾土與他臟關聯
- 與肝:脾土健運可防肝木過亢;若土虛木乘,則見腹痛泄瀉。
- 與腎:脾土製約腎水,避免水濕泛濫;腎陽溫煦則脾運得助,故有「補火生土」之法。
- 與心肺:脾化生之宗氣助肺司呼吸,心血賴脾氣統攝而不妄行。
總結
「脾主中州」不僅是空間定位,更概括了脾在人體的核心作用——如大地之載物,既化生氣血以養周身,又調節水火氣機之平衡。其理論深刻體現中醫「重土德」的整體觀,成為臨證調治內傷雜病之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