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主為胃行其津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「脾主為胃行其津液」是中醫藏象學說中關於脾胃生理功能的核心論述,首見於《素問・厥論》。此理論闡明飲食水穀的消化吸收與輸布過程,需依賴脾與胃的協同作用方能完成,其機理可分三層闡述:
一、經文本源考據 《素問・厥論》原文明確指出:「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。」此語承接《靈樞・本輸》「脾合胃」理論,揭示脾胃表裏配合的深度關係。唐代王冰註解時強調:「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」,將此功能延伸至三焦氣化系統,奠定後世「脾為後天之本」的理論基礎。
二、生理機轉闡微
- 胃受納腐熟:胃腑具「水穀之海」特性,主受納飲食並進行初步腐熟,此階段產生的水穀精微尚屬「未被氣化」的原始津液,需依賴脾陽溫煦方能轉化為可用物質。
- 脾運化轉輸:脾的運化功能體現在兩個層面:
- 升清作用:通過脾氣上升之力,將精微物質上輸於肺,經肺朝百脈布散全身
- 散精機制:《素問・經脈別論》補充「飲入於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」的具體路徑,包括:
- 上歸心肺化為營衛之氣
- 旁達四肢肌肉滋養形體
- 下溉肝腎充養先天之本
- 津液範疇辨析:此處「津液」為中醫特定概念,既包含現代理解的組織液、淋巴液等體液成分,更指代經脾氣轉化後具有營養作用的「水穀精微」,如《靈樞・決氣》所言:「穀入氣滿,淖澤注於骨」。
三、病機演變樞紐 當脾失健運時,「為胃行津液」功能障礙可表現為:
- 津停為濕:如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述「脾病則水液不能蒸化」,形成痰飲、水腫
- 精微下泄:見於飧泄、糖尿(中醫稱「脾瘅」)等症
- 四肢失養:《素問・太陰陽明論》特別指出「脾病而四肢不用」,正是津液不布所致
歷代醫家對此理論有重要發揮,金元時期李東垣《脾胃論》創「脾胃內傷,百病由生」說,特別強調脾陽升發對津液輸布的決定性作用;清代葉天士則從陰陽互濟角度,提出「脾陰主濡運」的觀點,完善了津液輸布需脾陰脾陽協同的認識。
此理論臨床上指導對消渴、痿證、水腫等病的治療,如「治痿獨取陽明」實則需透過健脾以助津液輸布,體現「脾為胃行其津液」的深刻實踐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