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主驚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肝主驚」詳解
「肝主驚」是中醫臟象理論中的重要概念,源自《黃帝內經》對肝臟生理病理特性的闡述。在中醫學中,「驚」指人體因外界突發刺激(如巨響、驚嚇或意外觸動)而引發的心神震盪與生理反應。《素問.金匱真言論》明確提出肝「其病發驚駭」,指出肝臟功能異常時,易表現為驚駭過度的症狀。
肝與驚的生理病理聯繫
- 肝為風木之臟,性喜調達而惡抑鬱
肝在五行屬木,與自然界「風」相應,具有升發、動搖的特性。《素問.陰陽應象大論》云:「風勝則動」,肝氣若因情志鬱結或外邪侵擾而失於疏泄,易化風內動,表現為肢體震顫、驚悸不安等症,此即「肝風內動」之病理表現。 - 肝藏魂,與心神互動
中醫認為肝藏魂,主司情緒調節;而心藏神,主宰精神活動。肝血充足則魂有所舍,情緒穩定;若肝血虧虛或肝火上炎,則魂不守舍,易現驚恐、多夢、夜啼等症。此即《靈樞.本神》所載:「肝藏血,血舍魂」之引申。 - 肝病傳心,驚駭乃生
肝與心為母子關係(木生火),肝氣亢盛或虛損均可影響心功能。如肝火亢盛者,火熱上擾心神,易致驚恐煩躁;肝血不足者,心失所養,亦可引發心悸易驚。故《類經》指出:「肝氣急而志怒,故病則驚駭。」
心氣虛弱對驚症的影響
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心者,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」,心氣強固則外邪難擾。若心氣不足,神失所依,即便輕微刺激亦可能引發驚悸,此與肝風內動互為因果。臨床上,心肝血虛者常見睡眠易驚、惶惶不安,反映「肝主驚」與心氣虛的交互作用。
與「五志」的關聯
肝在情志中主「怒」,但過怒傷肝,肝失疏泄反致驚懼。此為五行相勝(金克木)的表現:肺主悲憂,金氣過盛可抑木,使肝鬱而驚。故《醫宗金鑒》有「肝虛則恐,實則怒」之說,突顯肝的氣機平衡對情志的調控作用。
總結
「肝主驚」體現中醫對臟腑—情志—病理整體觀的深刻認識,其機理涉及肝的風木特性、藏魂功能及與心的母子關係。理解此概念,有助辨析驚症根源於肝、心或兩者同病的辨證框架,為臨床調治情志病提供理論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