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髮為血之餘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「髮為血之餘」的中醫理論探微

在中醫學理論中,頭髮與氣血、臟腑功能關係密切,尤以「髮為血之餘」一說為核心論述。此概念源自《黃帝內經》,闡明頭髮的榮枯直接反映人體內血氣的盛衰,並與肝、腎兩臟的生理機能深度相關。

一、血與髮的生理聯繫
中醫認為,頭髮的滋養根源於血液,特別是肝所藏之血。肝主藏血,其華在爪,其充在筋,而血之餘氣則化生為髮。當肝血充盈,血氣上榮於頭,則頭髮烏黑亮澤、茂密堅韌;反之,若肝血不足,血虛不能濡養毛竅,則易出現髮質枯槁、色黃易斷,甚至早白脫落。此即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言:「血盛則榮於鬚髮,故鬚髮美;若血氣衰弱,不能榮潤,故鬚髮禿落。」

二、腎精與髮的先天之本
除肝血外,腎精亦為影響頭髮生長的關鍵。腎藏精,主骨生髓,其華在髮。頭髮雖賴血以養,但其生命力實根於腎中精氣。《素問.六節藏象論》指出:「腎者,主蟄,封藏之本,精之處也,其華在髮。」年少時腎精充足,精能化血,髮得雙重滋養;而年老或腎虛者,精血虧耗,髮失所養,故見稀疏、蒼白或脫落。此現象與現代醫學所述毛囊老化機制雖表述不同,然內涵相通。

三、氣血互根與髮之榮枯
血為氣之母,氣為血之帥,氣血互根互用。若氣虛推動無力,血行不暢,頭皮失於濡潤,亦可導致脫髮;而血虛日久,氣無所附,進一步加劇毛髮脫落。臨床常見氣血兩虛者,除髮質問題外,多伴面色萎黃、乏力等症,此即《醫宗金鑒》強調「血脫者,色白天然不澤,其髪枯槁」之理。

四、經絡與頭髮的關聯
十二經脈中,足少陽膽經、足厥陰肝經、足少陰腎經均循行於頭側或顱頂,為氣血上輸於髮的重要通路。若經絡瘀阻(如情志鬱結致肝氣滯、膽經濕熱),氣血運行受阻,頭皮局部失養,亦可見區域性脫髮或白髮,如「鬢疽」「髮際瘡」等病證即與此相關。

綜上所述,「髮為血之餘」不僅直指血氣對毛髮的滋養作用,更蘊含中醫整體觀下「肝腎同源」「精血互化」之深度關聯。頭髮之狀態,實為窺測體內氣血盛衰、臟腑調和與否的外顯之窗。歷代醫家診病時,常察髮質變化以辨內傷虛實,此即中醫「司外揣內」診法之具體體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