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罷極之本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「罷極之本」:肝與筋運動機能的中醫理論探析
「罷極之本」為中醫學中對肝臟功能的重要表述,首見於《內經》。《素問·六節藏象論》云:「肝者,罷極之本,魂之居也。」此概念以肝為核心,闡述其與人體運動、耐受疲勞之生理聯繫。
一、字義與內涵
「罷」通「疲」,意為勞倦;「極」指極限、終點。「罷極之本」意即肝為人體耐受疲勞、調控體力極限的根本。此說法奠基於中醫「肝主筋」的理論,蓋因筋(肌腱、韌帶等結締組織)主管肢體運動,而肝血滋養筋脈,使關節屈伸自如。若肝血充盈,筋得所養,則運動靈活、持久耐勞;反之,肝血虧虛,筋脈失濡,易現疲乏、拘攣,甚則「罷極不能」,如《靈樞·九針論》所稱「肝主筋」之病。
二、肝與筋的生理聯繫
- 肝藏血以濡筋:
肝為「將軍之官」,具貯藏與調節血液之功。當人體活動時,肝輸布血液至筋脈,供其所需;靜臥時,血歸於肝,蓄養精氣。此動態平衡保障筋之彈性與耐力,故《類經》注:「人之運動,由乎筋力,運動過勞,筋必疲極,而肝主筋,故云罷極之本。」 - 肝氣條達以疏筋:
肝主疏泄,氣機暢達則筋脈柔和。若情志抑鬱或肝氣鬱結,可致氣滯血瘀,筋脈失於舒展,表現為肢體僵硬、運動不利。此亦反映「罷極」與情志調攝的關聯,如《臨證指南醫案》強調:「肝為剛臟,喜條達而惡抑鬱。」
三、病理表現與臨床啟示
- 肝血不足:
見於久病體虛或失血者,症見肢麻抽筋、運動易倦,符合「罷極」失職之象。治法當滋養肝血,方如四物湯、補肝湯。 - 肝郁筋急:
因情緒壓力導致筋脈拘急,如脅痛連及少腹,或手足震顫。治宜疏肝解郁,方選柴胡疏肝散,佐以木瓜、芍藥等柔筋之品。 - 肝風內動:
若肝陰虧極,虛風上擾,可見眩暈、抽搐,甚則「罷極失司」而猝倒,如《內經》所言之「徇蒙招尤」。此際需鎮肝熄風,用羚角鉤藤湯類。
四、理論延伸:肝與整體運動協調
中醫強調「肝者,罴極之本」不僅指肢體運動,亦涵蓋內臟筋膜的調節。例如,肝與衝脈相繫,衝脈「滲諸陽,灌諸精」,肝血充足則衝脈盛,腹腔筋膜(如腸系膜)得以固攝,避免臟器下墜。此說進一步拓展「罷極」的廣義功能,體現肝在多層次生理活動中的樞紐作用。
綜觀之,「罷極之本」凸顯肝臟透過主筋、藏血、調氣之能,維繫人體運動與抗疲勞能力,為中醫藏象學說中不可或缺的一環。歷代醫家據此發展出豐富的肝系治法,展現中醫學對生命動態平衡的深刻洞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