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動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動暑

動暑為中醫暑證分類之一,又稱「陽暑」,屬外感暑熱病證的範疇。其名首見於《溫熱類編》卷三,載:「陽暑,即動暑。」意指因盛夏時節,人體長時間暴露於烈日或高溫環境,感受暑熱邪氣而發病。此證與「靜暑」(陰暑)相對,後者多因貪涼飲冷、暑濕內侵所致,而動暑則以暑熱熾盛為主要病機。

病因病機
動暑的成因,主要為暑熱之邪外襲,或勞作過度、正氣耗傷,以致暑邪乘虛而入。暑為陽邪,其性炎熱升散,易傷津耗氣,故動暑患者常見高熱、煩渴、汗多等陽熱症狀。暑邪又易夾濕,若兼感濕邪,則可能伴隨胸悶、身重等濕困之象。

臨床表現
動暑的典型症狀包括:

  1. 高熱面赤:暑熱熾盛,蒸騰於外,故見體溫升高、面部潮紅。
  2. 煩渴引飲:暑熱傷津,患者多見口乾舌燥,喜冷飲以自救。
  3. 大汗不止:暑性開泄,腠理疏鬆,津液外泄而致大汗淋漓。
  4. 心煩氣短:暑熱擾心,耗傷氣陰,故見心神不寧、呼吸急促。
  5. 頭暈目眩:暑熱上擾清竅,或兼氣虛清陽不升,可致頭暈眼花。

若暑熱內陷心包,甚則可能出現神昏譫語、四肢抽搐等危重證候,屬「暑厥」或「暑風」範疇。
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動暑以清暑泄熱、益氣生津為原則,常用方劑如:

  • 白虎湯:適用於暑熱熾盛而津傷者,以石膏、知母清熱,粳米、甘草護胃生津。
  • 清暑益氣湯(《溫熱經緯》方):針對暑熱傷氣耗津,兼見倦怠乏力者,以西洋參、麥冬益氣養陰,黃連、竹葉清熱除煩。
  • 六一散:若暑熱夾濕,小便短赤,可滑石、甘草清利暑濕。

與相關證候之鑑別
動暑需與「陰暑」區分,後者多因避暑貪涼,暑濕內蘊,症見惡寒發熱、無汗身痛等表寒裏濕之象,治法以解表化濕為主,如香薷散。此外,動暑若熱極生風,則需與溫病「暑風」辨證,後者以肝風內動為特徵,宜結合羚角鉤藤湯等方熄風開竅。

動暑的辨證,體現中醫對暑邪致病特點的深刻認識,強調因時、因地、因人制宜的治療思路,並透過清熱與固護氣津並重,以達邪去正安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