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主疏泄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肝主疏泄
肝主疏泄是中醫藏象學說中肝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,指肝具有疏通、宣暢氣機,調節全身氣血運行的作用。其功能涵蓋情緒調節、消化吸收、氣血運行及生殖系統等多方面,為維持人體平衡的關鍵機制。
一、疏泄與情緒調節
肝性喜條達而惡抑鬱,其疏泄功能直接影響情志活動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云:「怒傷肝」,指出情緒不暢易致肝氣鬱結,反之,肝氣失疏會加重情志失調,形成惡性循環。臨床常見胸脅脹滿、煩躁易怒、抑鬱寡歡等症,均與肝失疏泄相關。
二、疏泄與消化功能
肝通過調暢氣機,協調脾胃升降與膽汁排泄。《血證論》言:「食氣入胃,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泄之。」若肝鬱犯脾,可致脘腹脹滿、噯氣吞酸;若肝氣犯胃,則見胃痛嘔逆。膽汁為「肝之餘氣所化」,肝疏泄失常亦可導致膽汁淤滯,引發口苦、黃疸等症。
三、疏泄與氣血運行
肝為「罷極之本」,主司氣血津液的輸布。《讀醫隨筆》提出:「肝主一身之裡,凡氣滯血瘀,必先肝氣不舒。」肝氣鬱滯時,輕則見脅肋脹痛、串痛,重則氣滯血瘀形成癥瘕積聚。婦女經前乳房脹痛、痛經等,亦多因肝失疏泄,衝任二脈受阻所致。
四、疏泄與生殖系統
肝經「繞陰器,抵少腹」,與衝任二脈相通。肝藏血而主疏泄,能調節月經周期與排卵功能。若肝鬱化火,可見經期提前、經量過多;若肝血不足,則月經後期甚或閉經。明代《萬氏女科》強調:「調經必先理氣,氣行則血行。」
五、病理發展規律
肝失疏泄初期多現氣滯,久則氣滯化火(肝火上炎)、耗傷陰血(肝陰虛陽亢),或橫逆犯脾(肝脾不和)、下劫腎陰(肝腎陰虛)。不同證型治法各異,如柴胡疏肝散治氣鬱,龍膽瀉肝湯清肝火,一貫煎養肝陰,體現中醫「辨證求因」的治療思路。
整體而言,肝主疏泄的功能體現了中醫「肝為剛臟」「體陰用陽」的特性,其影響貫穿人體氣血津液代謝與精神活動,為臨床辨治內科、婦科疾病的重要理論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