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,體陰而用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肝,體陰而用陽
在中醫學理論中,「肝」的生理特性與功能可概括為「體陰而用陽」,此概念主要從「體」與「用」的陰陽屬性來分析肝的結構與功能。
「體陰」:肝的物質基礎屬陰
「體」指實體或實質,肝的「體陰」特性源於其藏血的功能。《靈樞·本神》曰:「肝藏血。」血屬陰,為人體維持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基礎。肝血充足,則能濡養筋脈、潤澤目竅,並維持月經的正常運行。此外,肝的經脈分布於人體陰位(如足厥陰肝經),進一步強化其「體陰」的特性。
肝血的盛衰直接影響肝的功能表現。若肝血不足,則可能出現眩暈、眼花、肢體麻木、月經量少等陰液虧虛之證,此為肝「體陰」失調的表現。
「用陽」:肝的功能特性屬陽
「用」指功能與活動,肝的「用陽」體現於其主疏泄、調暢氣機、內寄相火等動態機能。肝為「風木之臟」,五行屬木,性喜條達而惡抑鬱,具有向上、向外、升發的特性。其「用陽」的表現包括:
- 疏泄氣機:肝主疏泄,能調節全身氣機的升降出入,影響脾胃運化、情志活動及氣血運行。若肝失疏泄,可能導致氣滯、鬱火或血瘀。
- 內寄相火:相火為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之一,肝中蘊藏相火,一旦過亢則易化風動火,出現頭痛、易怒、面紅耳赤等陽亢症狀。
- 主司筋脈:肝氣充沛則筋脈柔韌,活動自如;若肝陽化風,可引動筋脈拘急或震顫,如中風偏癱或抽搐。
體用之間的平衡關係
肝的「體陰」與「用陽」相互制約、互為根本。肝陰(血)充沛,則能涵養肝陽,使其疏泄有度;反之,若肝陰不足,則肝陽偏亢,甚至化火生風。臨床上,肝陰虛與肝陽亢常互為因果,形成「陰虛陽亢」或「肝風內動」等病理變化。
此理論不僅闡釋了肝的生理特性,亦為辨治肝系疾病(如肝鬱、肝火、肝陰虛等)提供關鍵依據。透過調和肝的陰陽平衡,可恢復其正常疏泄與藏血功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