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臟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臟象學說詳述

一、名詞釋義
「臟象」一詞,首見於《內經》,是中醫理論的核心概念之一。「臟」指藏於體內的臟腑,包括五臟(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)、六腑(膽、小腸、胃、大腸、膀胱、三焦)及奇恒之腑(腦、髓、骨、脈、膽、女子胞);「象」則為臟腑功能活動表現於外的生理、病理徵象,涵蓋形體、色澤、脈象、情志等可觀察或感知的現象。如《素問·六節藏象論》云:「帝曰:藏象何如?岐伯曰:心者,生之本,神之變也,其華在面,其充在血脈……」即通過外在表徵推演內在臟腑狀態。

二、理論基礎
臟象學說以「天人相應」與「整體觀念」為框架,主張人體臟腑與自然環境、四時陰陽相互感應。其特點如下:

  1. 整體關聯性
    五臟不僅對應六腑、五官、五體(筋、脈、肉、皮、骨),更與情緒(怒、喜、思、悲、恐)、五液(淚、汗、涎、涕、唾)等相聯繫。例如:

    • 肝系統:主疏泄,在體合筋,開竅於目,其華在爪,與怒志相關。
    • 腎系統:主藏精,在體合骨,開竅於耳及二陰,其華在髮,與恐志相應。
  2. 功能主導性
    中醫臟腑的定義重「功能」而非解剖形態。如「脾主運化」,不僅包括現代醫學的消化功能,亦涵蓋水液代謝與氣血生化;「心主神明」則統攝精神意識,超越心臟的生理結構。

  3. 象以窺臟
    透過四診(望、聞、問、切)蒐集外在徵象,逆向推斷臟腑盛衰。例如:

    • 面色青黯、脈弦多提示 肝氣鬱滯
    • 舌淡胖有齒痕、腹脹便溏多反映 脾虛濕盛

三、內涵延伸
臟象學說不僅論及臟腑本身,更包含氣血津液、經絡等與臟腑互動的體系:

  • 氣血精津:為臟腑活動的物質基礎,如「肺主氣」「脾統血」「腎藏精」;
  • 經絡通路:聯絡內臟與體表肢節,使「象」得以傳遞,如手少陰心經上絡舌本,故舌尖紅赤可候心火亢盛。

四、臨床意義
臟象理論貫通中醫診療全程,例如:

  1. 辨證論治:依外顯症狀歸納病機,如「眩暈耳鳴、腰膝痠軟」屬 肝腎陰虛,治宜滋水涵木;
  2. 治未病:觀察亞健康徵兆(如長期口苦、易怒)提前調理肝膽功能,防範疾病成型。

此學說體現中醫「司外揣內」的思維特色,將內隱的生理病理機制外化為可識別的符號系統,成為千百年來指導臨床實踐的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