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髓之府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髓之府
在中醫理論中,「髓之府」為骨之別稱,指骨骼具有貯藏精髓的功能,故以「府」喻其包容之性。此說首見於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:「骨者,髓之府。」強調骨骼不僅是形體支架,更為髓液所居之處,與腎精、骨髓之化生密切相關。
臟象基礎與生理功能
中醫認為「腎主骨生髓」,腎精為髓之根源。腎藏先天之精,化生骨髓以充養骨骼;反之,骨骼健康亦反映腎氣盛衰。髓分三類:
- 骨髓:充藏於骨腔,滋養骨骼,促進其生長堅固。
- 脊髓:上通於腦,形成「腦為髓海」之論,與腦功能相繫。
- 腦髓:為神機運轉之基,主宰 cognitive functions。
三者皆由腎精轉化,故《黃帝內經》有「精生髓,髓養骨」之循環論述。
病理關聯
若腎精虧虛或髓府失養,可致骨骼脆弱、發育遲緩,如小兒「五遲五軟」、老人骨痿(類似骨質疏鬆)。《靈樞·海論》更指出:「髓海不足,則腦轉耳鳴,脛痠眩冒。」說明髓病可波及全身,呈現腦力衰退、耳鳴、下肢無力等症。
診斷意義
臨床上,骨質狀態常作為判斷腎氣盛衰的指標。例如齒為骨之餘,牙齒鬆動多與腎虛相關;腰為腎之府,腰膝痠軟亦常見於髓不充骨之證。
與經絡氣血的關係
骨髓之滋養需賴氣血輸布,其中足少陰腎經、督脈(貫脊屬腎)與髓之府聯繫尤深。針灸治療骨病時,常取腎經太谿、督脈命門等穴,以調動精氣上輸髓府。
總結
「髓之府」凸顯中醫「藏象一體」的思維——骨骼非孤立結構,而是腎-髓-骨-腦軸心的重要環節,其盈虧直接影響生長、衰老與神志活動。此概念至今指導臨床對骨病、腦病及抗衰老之調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