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動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動氣

在中醫學中,「動氣」一詞具有多重涵義,既涉及脈診中的動態表現,亦指人體特定部位的生理或病理搏動現象,以下分述之。

一、脈學中的動氣

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提出:「所謂動氣,知其臟也。」此處「動氣」指脈搏跳動時的動態與氣勢,為脈診重要指標之一。中醫認為,脈象的強弱、遲數、滑澀等特質,可反映臟腑氣血盛衰及病邪性質。例如:

  • 肝氣動:脈弦而勁急,多見於情志不舒或肝陽上亢。
  • 腎氣動:脈沉而細弱,或尺部浮大無根,提示腎氣不固或虛陽外越。
  • 脾胃氣動:脈緩而濡,或見結代,可能因中氣不足或濕困脾陽。

此類動氣變化,需結合四診合參,以判斷內在臟腑病機。

二、臍周搏動之動氣

《難經·十六難》記載,動氣特指臍周區域的搏動現象。後世醫家進一步闡述其病機與表現,如清代《傷寒指掌》描述:「動氣者,築築然動於臍旁上下左右,甚至連及虛里、心、脅,而渾身振動也。」此現象多與以下因素相關:

  1. 誤治傷正:因過度發汗(妄汗)或攻下(妄下),導致氣血虧虛,腎失攝納,虛陽浮越而引發臍周悸動。
  2. 少陰本虛:素體腎氣不足者,易因外感或內傷誘發下元不固,氣逆上衝,表現為動氣震顫,甚則波及胸脅。
  3. 體質因素:多見於形瘦體弱、陰陽兩虛之人,其動氣常伴隨心悸、短氣、腰膝酸軟等症。

三、動氣與經絡臟腑關係

從經絡理論分析,臍周為衝脈、任脈所過之處,而衝脈又稱「十二經之海」,與腎氣密切相關。若腎陽虛衰,衝脈失於溫煦,或陰虛火旺,虛陽擾動,皆可導致臍下動氣。此外,足太陰脾經與足少陰腎經亦循行於腹,故脾腎兩虛時,動氣可能兼見腹脹、便溏或夜尿頻多等症。

四、動氣的辨證意義

動氣不僅是局部症狀,更是整體氣機失常的外在徵兆。臨床需辨其虛實:

  • 實證:動氣有力,按之不減,多因痰飲、瘀血阻滯,氣機逆亂所致。
  • 虛證:動氣微弱,按之稍緩,常見於陰陽氣血虧耗,尤以腎不納氣為關鍵。

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李東垣等,均重視動氣在辨治中的價值,並將其作為判斷預後及用藥的參考依據。例如,溫補腎陽的「腎氣丸」或斂鎮浮陽的「桂枝加龍骨牡蠣湯」,皆可能用於調理此類病機。

綜上所述,「動氣」於中醫理論中兼具診斷與病理雙重意義,深入理解其機理,有助於臨床辨析臟腑氣血之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