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肺繫是中醫學中用以描述與肺臟相連屬之結構的專有名詞,其概念涵蓋解剖位置與生理功能,並貫穿於經絡聯繫與病機分析之中。以下分項闡釋其內涵與中醫理論之關聯:
一、解剖結構範疇
- 狹義定位
明代醫家承澹盦於《校注十四經發揮》明確指出肺繫即「喉頭氣管」,強調其作為空氣出入肺臟之通道的實體結構。此說側重解剖直觀,與現代醫學之呼吸道上部結構相呼應。 - 廣義延伸
據《針灸學講義》所述,肺繫延伸為「肺與喉嚨相聯繫之部位」,包含氣道連接處的機能單位。更進一步,中醫將鼻腔(「肺開竅於鼻」)、氣管、咽喉等統合為「呼吸道整體」,形成功能協作的「肺繫系統」。此觀點體現中醫「臟竅相應」理論——肺主宣發肅降,鼻喉為其門戶,共司呼吸、發聲之職。
二、經絡聯繫與生理特性
肺繫在經絡系統中具特殊地位:
- 手太陰肺經循行:起於中焦,上循咽喉(《靈樞·經脈》),使肺繫成為經氣輸布的要衝。
- 經別絡屬關係:肺經之別絡「上循喉嚨」,與大腸經互絡,解釋臨床外邪襲肺常見喉痛、鼻塞等「肺繫受擾」症狀。
生理上,肺繫為「清氣與邪氣交爭之所」:
- 衛外屏障:肺主皮毛,而鼻喉為外邪侵襲首當其衝之處,故《溫病條辨》稱「溫邪上受,首先犯肺」。
- 氣機樞紐:肺繫通暢與否直接影響肺之宣肅,若痰濁阻滯咽喉,可致咳喘氣逆,符合《醫宗必讀》「肺為貯痰之器」之論。
三、病理表現與辨證要點
肺繫病變常見以下證候:
- 風熱犯肺繫:咽喉腫痛、鼻塞黃涕,脈浮數,屬衛分證初期。
- 燥邪傷肺繫:喉癢乾咳、鼻黏膜乾燥,反映「燥勝則乾」的病機特點。
- 痰氣交阻:梅核氣(咽中如炙臠),《金匱要略》歸因於「咽中如有炙臠,肺胃氣逆」。
此類證候多從肺論治,如列缺、少商等肺經穴位可通調肺繫氣機,展現「經脈所過,主治所及」的治療原則。
四、理論延伸與學術演變
肺繫概念自《內經》以降不斷擴充:
- 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肺氣通於鼻」,奠定臟竅相關理論基礎。
- 清代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將喉嚨歸為「肺胃之通道」,強化肺繫與脾胃氣機升降的關聯。
現代中醫結合「肺-腸軸」研究,更發現呼吸道(肺繫)與腸道黏膜免疫的互動機制,印證中醫「肺與大腸相表裏」的整體觀。
綜言之,肺繫既是具體解剖結構的統稱,亦為中醫氣化理論中肺臟功能延伸的載體,其概念演變反映中醫對呼吸系統認知的深化與整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