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頏顙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頏顙,音航;顙,音嗓。為咽上上齶與鼻相通的部位,亦即軟口蓋的後部,此處有足厥陰肝經通過。
頏顙,又名頏顙穴,是足厥陰肝經的穴位之一。位於人體的下頦部,下頜骨後緣的凹陷處。
頏顙穴具有疏肝理氣、清熱解毒的作用。主治肝氣鬱結、頭痛、目赤腫痛、耳鳴、耳聾、牙痛、口瘡、咽喉腫痛等症。
《針灸甲乙經》:“頏顙,在下頦,下頜骨後,陷中。”
《千金翼方》:“頏顙,在下頦,下頜骨後,陷中,主頭痛,目赤腫痛,耳鳴,耳聾,牙痛,口瘡,咽喉腫痛。”
《針灸大成》:“頏顙,在下頦,下頜骨後,陷中,主頭痛,目赤腫痛,耳鳴,耳聾,牙痛,口瘡,咽喉腫痛。”
頏顙穴的臨床應用
1、頭痛:頏顙穴是治療頭痛的常用穴位。臨床上常用於治療肝陽上亢所致的頭痛、眩暈、目赤腫痛等症。
2、耳鳴、耳聾:頏顙穴有疏肝理氣、清熱解毒的作用,臨床上常用於治療肝鬱氣滯所致的耳鳴、耳聾等症。
3、牙痛:頏顙穴有疏肝理氣、清熱解毒的作用,臨床上常用於治療肝鬱氣滯所致的牙痛等症。
4、口瘡:頏顙穴有疏肝理氣、清熱解毒的作用,臨床上常用於治療肝鬱氣滯所致的口瘡等症。
5、咽喉腫痛:頏顙穴有疏肝理氣、清熱解毒的作用,臨床上常用於治療肝鬱氣滯所致的咽喉腫痛等症。
頏顙穴的操作方法
頏顙穴位於人體的下頦部,下頜骨後緣的凹陷處。
頏顙穴的按摩方法:用食指指腹按揉頏顙穴,力度以稍有酸脹感為宜,每次按揉1-3分鐘,每天2-3次。
頏顙穴的針刺方法:取頏顙穴,使用毫针直刺0.5-1寸,局部有酸脹感,針感可向頭部、耳部放散。
頏顙穴的艾灸方法:取頏顙穴,使用艾條灸5-10分鐘,或用艾粒隔姜灸10-15分鐘。
頏顙穴的注意事項
1、頏顙穴位於人體的下頦部,下頜骨後緣的凹陷處,這個部位皮膚比較薄,所以在針刺或艾灸時要注意針刺或艾灸的力度,以免損傷皮膚。
2、頏顙穴是足厥陰肝經的穴位,肝經主疏泄,如果肝氣鬱結,就會導致頭痛、目赤腫痛、耳鳴、耳聾、牙痛、口瘡、咽喉腫痛等症。所以,在針刺或艾灸頏顙穴時,要注意疏肝理氣,以緩解肝氣鬱結。
3、頏顙穴是人體重要的穴位,如果針刺或艾灸不當,就會損傷肝臟,所以在針刺或艾灸頏顙穴時,一定要找有經驗的醫生操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