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頏顙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頏顙,又稱「顙頏」,為咽喉上部與鼻腔相通之部位,具體指軟口蓋後方之區。《靈樞·經脈》載足厥陰肝經「循喉嚨之後,上入頏顙」,揭示此處為經脈循行要衝。其解剖位置相當於現代醫學之鼻咽部,乃呼吸與發聲之共同通道。

從中醫經絡理論而言,頏顙乃肝經上行之門戶,足厥陰肝經由此貫頏入頡,上連目系。肝主疏泄,其氣上達於此,故情志鬱結或肝火上炎時,易見咽喉異物感、聲音嘶啞等症。《黃帝內經》云「肝者,將軍之官,謀慮出焉」,其經氣鬱滯可致頏顙部位氣血窒塞,形成「梅核氣」等病證。

在生理功能方面,頏顙為「清道」之上竅,主司氣流調控與共鳴。《難經》指出此處具有「通利氣機」之功,發聲時能調節鼻腔共鳴,吞嚥時可關閉鼻咽通道。若肝經風熱上擾,或肺腎陰虛火旺,均可導致頏顙開闔失司,出現鼾眠、語謇等症。

診療應用上,歷代醫家重視頏顙與肝經的病理聯繫。《醫宗金鑒》載針灸治療取太衝、行間等肝經要穴,可疏調頏顙氣機。溫病學派更提出「熱邪上壅頏顙」之病機,臨證見咽喉腫痛、鼻塞涕血者,多從清肝瀉火立法,方選龍膽瀉肝湯加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