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口、唇、齒、齦、舌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視角下的口腔構造及其生理功能探析


口為飲食攝納之門戶,亦為言語表達之樞紐。《內經》云「脾開竅於口」,揭示脾之運化功能與口密切相關。脾主升清,能輸布水穀精微上濡口腔,故脾氣健運則味覺靈敏、食欲正常;若脾失健運,則易見口淡無味或異常味覺。此外,口周肌肉亦受脾氣濡養,脾虛者常見口唇弛緩或流涎。


唇屬「飛門」,為脾之外候。《靈樞》指出「脾之合肉也,其榮唇也」,脾經氣血透過絡脈上注於唇,故唇色紅潤光澤反映脾氣充盛、血脈調和。臨床察唇可辨氣血狀態:

  • 唇色淡白:多屬氣血兩虛或脾陽不足
  • 唇紅而燥:常見於胃熱熾盛或陰虛火旺
  • 唇青紫黯:多提示血瘀或寒凝血脈


齒乃「戶門」,歸屬於腎系統。《諸病源候論》強調「齒者骨之所終,髓之所養」,腎精充足則齒堅而密,腎氣衰則齒搖而疏。足少陰腎經與齒關係密切,而手陽明大腸經亦入下齒齦,故牙齒病症常與腎、胃、大腸相關。例如:

  • 齒齦萎縮、牙根鬆動:多責之腎精虧虛
  • 牙齦腫痛出血:多屬陽明胃熱上攻


齦(齒齦)為齒之基,足陽明胃經環繞齦肉。《醫宗金鑒》載「齦肉屬胃,齒屬腎」,故齦病多從胃治。胃火熾盛常見齦腫灼痛;若齦色淡白萎縮,則多屬氣血不足或胃陰虧虛。臨床尤須注意齦絡變化:微細血絡隱現為正常,若絡脈怒張多屬血熱。


舌為「心之苗竅」,卻統籌五臟之氣:

  1. 味覺功能:《內經》言「心氣通於舌,心和則舌能知五味」,而五味感知各有所屬臟腑:
    • 甜味異常多責之脾
    • 苦味敏感常關乎膽
  2. 發音輔助:舌體靈活度與心、肝關係密切,肝風內動可見舌強語謇
  3. 診斷意義
    • 舌質反映氣血盛衰(如淡白舌主虛寒,絳舌主熱入營血)
    • 舌苔彰顯邪氣性質(白苔多表寒,黃膩苔主濕熱)
    • 舌下絡脈可察瘀血(青紫怒張為血瘀徵象)

整體關聯
口腔諸結構透過經絡相互聯屬:

  • 足陽明胃經「入上齒中」、手陽明大腸經「入下齒中」
  • 足太陰脾經「連舌本,散舌下」
  • 少陰心經「絡舌本」

此經絡網絡使口、唇、齒、齦、舌形成有機整體,臨證時需綜合辨析局部病變與臟腑經絡關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