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苗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苗竅

苗竅為中醫理論中觀察臟腑功能狀態的重要窗口,透過外在官竅的形色變化,可推測內在臟腑的生理與病理情況。中醫經典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有諸內者,必形諸外」,明確指出臟腑與官竅之間的密切聯繫,苗竅即為此理論的具體體現。

五臟對應之苗竅

  1. 鼻為肺之竅
    肺主呼吸,開竅於鼻。肺氣宣發肅降功能正常,則鼻道通暢,嗅覺靈敏;若肺失宣降,可出現鼻塞、流涕、嗅覺減退等症狀。肺熱上熏,可見鼻翼煽動或鼻衄;肺氣虛弱,則鼻息低微,甚或呼吸不利。
  2. 目為肝之竅
    肝主藏血,開竅於目。肝血充足,則目能視物清晰;肝血不足,可致目澀、視物昏花;肝火上炎,則目赤腫痛;肝風內動,可見目睛上吊或斜視。此外,五輪學說進一步細分目部與五臟關係,如瞳仁屬腎,黑睛屬肝等。
  3. 口唇為脾之竅
    脾主運化,開竅於口,其華在唇。脾氣健旺,則口唇紅潤有澤;脾失健運,可見口淡無味或口甜口膩;脾氣虛弱,唇色淡白;脾胃濕熱,則口唇糜爛或生瘡。
  4. 舌為心之竅
    心主血脈,開竅於舌。心氣血充盈,則舌體柔軟靈活,言語清晰;心血不足,舌色淡白;心火上炎,舌尖紅赤或生瘡;心血瘀阻,舌現紫暗或瘀斑。舌診為中醫診法核心,透過舌質、舌苔變化,可判斷氣血盛衰與病邪性質。
  5. 耳為腎之竅
    腎主藏精,開竅於耳。腎精充足,則聽力聰敏;腎精虧虛,可致耳鳴耳聾;腎陽不足,耳廓蒼白冰冷;腎陰虛火旺,則耳內轟鳴或灼熱感。

苗竅的理論淵源

苗竅理論源自《內經》藏象學說,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云:「在髒為肺,在竅為鼻」等論述,確立了五臟與官竅的對應框架。此後,《靈樞·脈度》進一步闡明:「五臟常內閱於上七竅也」,強調臟腑精氣上榮於竅的生理聯繫。

苗竅不僅是生理功能的反映,亦是病理變化的徵象所在。中醫診療常結合望診、問診,透過觀察苗竅的色澤、形態、感覺異常,辨別臟腑虛實寒熱,為辨證論治提供依據。例如,脾虛濕困者多見口唇淡白腫脹,肝鬱化火者常見目赤眵多,皆體現「司外揣內」的診斷思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