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喉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喉底
喉底,又稱「咽後壁」,為中醫解剖名詞,指咽喉深處之後側壁部,屬咽喉要衝之一。自古醫家視喉底為「氣道之門戶」,與肺、胃、腎等臟腑經絡密切相關,其形態與色澤變化常作為辨證之重要依據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經絡所屬:
喉底為足少陰腎經、足陽明胃經所過之處。《靈樞·經脈》載:「腎足少陰之脈……循喉嚨,挾舌本」,而胃經「循喉嚨,入缺盆」,故喉底之症狀多與腎陰虧虛、胃火上炎等病機相關。 -
與臟腑關聯:
- 肺:喉底為肺之外候,肺熱熾盛時可見喉底紅腫、濾泡增生;肺陰不足則喉底乾燥、色淡。
- 腎:腎陰濡潤咽喉,若腎水不足,虛火上灼,喉底易現黯紅、黏膜萎縮。
- 脾胃:胃熱上攻可致喉底充血、分泌物黏稠;脾虛濕蘊則喉底水腫、痰涎壅塞。
-
病理表現:
- 風熱外襲:喉底紅腫,伴咽痛、發熱,屬「風熱喉痹」。
- 虛火上炎:喉底微紅、濾泡叢生如簾珠,黏膜乾燥,常見於「虛火乳蛾」或「慢喉痹」。
- 痰瘀互結:喉底暗紅肥厚,脈絡迂曲,多見於久病氣滯血瘀者。
診斷與應用
中醫望診中,喉底為「審咽喉」之重點:
- 色澤:鮮紅多屬實熱,淡白多為氣虛,黯紅主陰虛或瘀血。
- 形態:濾泡增生如簾珠者,稱「簾珠喉痹」,多因陰虛痰凝;黏膜萎縮如鏡面者,稱「陰枯喉痹」,主肺腎陰竭。
針灸療法常取太溪(腎經)、合谷(大腸經)以滋陰清熱,或於喉底局部刺血瀉熱。內服方藥如養陰清肺湯、知柏地黃丸等,亦根據病機調整。
喉底之辨證,體現中醫「司外揣內」之特色,結合整體臟腑氣血盛衰,為咽喉疾病論治之關鍵所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