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包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包絡,簡稱「心包」,又稱「膻中」,為中醫臟象學說中的特殊概念。其形態學定位於心臟外圍,狀似薄膜,附有絡脈網絡,為氣血運行之通道。在《靈樞·邪客》中稱其為「心主之宮城」,具有護衛心神的生理功能,與現代解剖學的心包膜雖有部分對應,但中醫更強調其功能性與整體聯繫。

臟腑關係與經絡循行

心包於五行屬火,與三焦相表裡,屬手厥陰經,其絡脈分支與手少陽三焦經相銜接。《難經》提出「心包代心受邪」之說,認為心為君主之官,不宜直接承受邪氣,故外邪侵襲時,心包首當其衝。臨床上,溫熱病邪內陷所致的高熱神昏、譫妄躁狂,即「熱入心包」,實為心包代心受病的具體表現。

生理功能解析

  1. 護心禦邪:心包如同心臟的屏障,《醫學正傳》稱其「包裹心臟,以隔穢濁」,能緩衝六淫邪氣對心神的直接損傷。
  2. 通行氣血:心包絡構建氣血輸布網絡,其脈道與心脈相通,協助調節心血運行。若絡脈瘀阻,可出現胸痛、心悸等症,與西醫「心包填塞」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  3. 神志調控:心包通過經絡與腦相連,《醫宗金鑒》指出「凡神志之變,多責心包」,常見癲狂、失眠等症,多從心包論治。

病理機轉探微

  • 熱陷心包:溫病學派認為,此證屬衛氣營血辨證中的「營分證」範疇,邪熱煉液為痰,蒙蔽心包竅絡,見高熱夜甚、舌絳無苔,宜清營湯配合安宮牛黃丸開竅。
  • 痰瘀阻絡:《證治準繩》記載「胸痹連背痛,乃心包絡痰瘀交阻」,症狀類似心絞痛,常用血府逐瘀湯合瓜蔞薤白半夏湯化瘀通絡。
  • 虛風內動:肝腎陰虧波及心包,可見手指蠕動、心中憺憺大動,三甲復脈湯為典型方劑。

診斷辨證要點

心包病證多通過以下徵象辨識:

  • 舌診:舌尖部現芒刺或瘀斑,提示心包絡瘀熱
  • 脈象:沉弦緊為寒凝心包,滑數為痰熱擾包
  • 體徵:天池穴(心包募穴)壓痛敏感,反應病邪深淺

歷代醫家如葉天士在《臨證指南醫案》中,發展出「透熱轉氣」治法,主張通過清瀉心包絡熱毒,令邪氣從營分透出氣分,體現心包在溫病傳變中的關鍵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