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五運六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五運六氣理論詳述

五運六氣,簡稱「運氣學說」,是中國古代中醫理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,用以探討自然氣候變化規律與人體健康的關聯。該學說以「運」與「氣」為核心,結合陰陽五行、天干地支等傳統哲學概念,構建了一套預測氣候變遷及疾病流行趨勢的理論框架。

五運(五行之運)

五運,指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行的循環遞嬗,每一運對應一年中的特定氣候特徵,並以十天干(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)為符號進行推算。五運又可分為「大運」、「主運」與「客運」三種類型:

  1. 大運(歲運):統管全年氣候的主運,每五年循環一次。根據天干的陰陽屬性,劃分為「太過」(陽干)與「不及」(陰干)。例如:

    • 甲年屬「土運太過」,象徵濕氣偏盛。
    • 己年屬「土運不及」,代表濕氣不足。
  2. 主運:將一年分為五個時段,依序為木(春季)、火(夏季)、土(長夏)、金(秋季)、水(冬季),反映季節常規氣候變化。

  3. 客運:反映年度異常氣候的變動因素,每年不同,與大運相配合,進一步細化氣候特徵。

六氣(六種氣候)

六氣指自然界的六種氣候現象:風、寒、暑(熱)、濕、燥、火,並與十二地支(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)配對,分為「主氣」與「客氣」:

  1. 主氣:固定不變的季節性氣候,按六氣順序分布,每氣主司約60天:

    • 厥陰風木(初春)、少陰君火(春末)、少陽相火(夏季)、太陰濕土(長夏)、陽明燥金(秋季)、太陽寒水(冬季)。
  2. 客氣:流動的異常氣候,每年變化,按「司天」(上半年主導氣候)、「在泉」(下半年主導氣候)定位。例如:

    • 子午年為「少陰君火司天」,氣候偏熱;
    • 卯酉年為「陽明燥金司天」,氣候偏燥。

運氣結合與疾病預測

五運六氣的交互作用(如「運氣相合」、「運氣相剋」)被用以推測氣候對人體的影響。例如:

  • 土運太過之年(如甲年),濕氣盛行,易患脾胃濕滯、關節痺痛等病症。
  • 火氣司天之年(如寅申年),暑熱偏盛,可能引發心火亢盛、溫病流行。

此外,「天符」、「歲會」等特殊組合(如乙酉年「金運不及」逢「陽明燥金司天」),象徵氣候異常劇烈,疾病風險更高。

歷史應用與現代觀點

五運六氣理論見載於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七篇大論(如〈天元紀大論〉、〈六微旨大論〉),是古代醫家結合天文、曆法的宏觀醫學模式。然而,因部分推演過於機械化,且氣候變遷模式與當代實證科學未完全吻合,現代中醫臨床已較少直接套用,但其「天人相應」的核心思想仍影響中醫對環境與健康關係的闡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