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伏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三伏,乃中醫時令養生之重要概念,專指一年中陽氣最為鼎盛之酷暑時段。其名源自秦漢時期《史記》「秦德公作伏祠」之記載,後由《黃帝內經》「春夏養陽」理論深化為「冬病夏治」之醫理基礎。
一、三伏時序考據
按干支曆法精算,三伏分為:
- 初伏: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始,為陽氣初蒸之候,歷時10日。庚屬金,與肺相應,此時天地陽氣始斂於地表。
- 中伏:夏至後第四個庚日始,時長10或20日(視立秋時辰而定)。此際陽極而陰始生,對應《素問》「天暑下迫,地濕上蒸」之溽暑狀態。
- 末伏:立秋後首個庚日始,歷10日。雖已入秋,然「秋老虎」熾熱未消,陽氣漸斂而未盡,屬陰陽交替關鍵期。
二、三伏醫理闡微
- 陽氣聚斂說
《類經圖翼》言:「三伏者,庚金伏藏之日。」此時人體腠理開泄,經脈氣血趨表,正符《傷寒論》「陽氣在表,胃中虛冷」之論,故為溫補督脈、驅散沉寒痼冷之良機。 - 五行應象論
庚日屬金,與肺大腸相表裏。三伏期間心火當令,火克金而肺氣易虛,故古法強調「培土生金」(健脾益肺),與《金匱要略》「四季脾旺不受邪」之說互參。 - 伏邪透發機轉
《溫病條辨》載:「暑兼濕熱,偏於暑之熱者為陽暑。」三伏天之「伏」字,既喻時令特性,亦指體內伏邪(如痰飲、寒濕)易於此際外透,為「發陳」之象。
三、三伏應用體系
- 藥治
- 經方:多取甘溫辛熱之品,如附子、乾薑配黃芪建中湯,契合《本草綱目》「夏月宜加熱藥」之訓。
- 配伍:常佐以佩蘭、荷葉等清暑化濕藥,暗合「補中有瀉」之旨。
- 外治
- 天灸療法:依《張氏醫通》白芥子塗法改良,於三伏日貼敷肺俞、膻中等穴,使藥性隨陽氣入裏。
- 燻蒸:取艾葉、蒼朮等藥煙燻,應《外臺祕要》「暑月闢穢」之法。
- 導引
《諸病源候論》載「六月勿冷水浴」,三伏時當行「呵字訣」調心火,配「五禽戲」之熊式運脾,導引氣機升降。
此三伏之說,實融合曆法、五行、臟象等中醫核心理論,非僅節令之名,更為調和陰陽之要樞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