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四時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四時

四時為中醫理論中對自然節律的劃分,指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,其變化與人體生理、病理密切相關。中醫強調「天人相應」,認為四時陰陽消長直接影響人體氣血運行與臟腑功能,因此在養生、診療及用藥上皆需順應四時特性。

屬木,主生發,對應肝臟。此時陽氣初升,萬物萌芽,人體氣機亦趨向疏泄。中醫認為春季宜養肝,避免情緒抑鬱或過度勞累,以免肝氣鬱滯,引發頭痛、眩暈等症。

屬火,主生長,對應心臟。夏季陽氣旺盛,人體氣血外浮,易出現心火亢盛、煩躁失眠等現象。此外,夏季的第三個月(農曆六月)稱「長夏」,屬土,對應脾臟。此時濕氣盛行,易傷脾胃,導致食欲不振、腹瀉等濕困中焦之證。

屬金,主收斂,對應肺臟。陽氣漸退,陰氣漸長,氣候乾燥易傷肺陰,常見咳嗽、咽喉乾癢等症。此時宜潤肺養陰,調節呼吸,以適應秋令肅降之氣。

屬水,主閉藏,對應腎臟。陰氣極盛,陽氣內伏,人體代謝趨緩,宜補腎藏精,保暖避寒。若冬季過度耗損陽氣,易致腎氣不足,引發腰膝酸軟、畏寒等虛寒之象。

四時不僅是時間劃分,更是陰陽五行運動的體現。中醫透過觀察四時變化,調整治療與養生策略,例如《素問》提出「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」,即順應四時陰陽消長以維持機體平衡。此理論亦影響針灸、用藥等臨床實踐,如春季多選用疏肝理氣之品,冬季則側重溫補腎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