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火不生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詳解:火不生土
1. 基本概念
「火不生土」為中醫臟腑病機術語,屬五行相生理論的病理表現。「火」指腎陽,又稱「命門火」;「土」對應脾胃。生理狀態下,腎陽(命門火)溫煦脾胃,助其腐熟水穀、運化精微與水濕。若腎陽虛衰,無法溫養脾胃,導致脾胃運化失職,即形成「火不生土」之證,屬「母病及子」(腎為脾胃之母)的虛性病變。
2. 病因病機
- 腎陽虛損:先天不足、久病耗傷、房勞過度或年老體衰,致使命門火衰。
- 寒邪直中:外感寒邪侵襲腎經,損傷陽氣,間接影響脾胃功能。
- 過服寒涼:長期服用苦寒藥物或飲食失調,戕伐腎陽,累及中焦。
3. 臨床表現
3.1 腎陽虛證
- 腰膝酸冷、畏寒肢涼(尤以下肢為甚)
- 小便清長或夜尿頻多
- 男性陽痿滑精,女性宮寒不孕
3.2 脾胃失溫證
- 運化失司:食少腹脹、完穀不化(大便含未消化食物)
- 水濕停聚:晨起腹瀉(五更瀉)、下肢浮腫、舌淡胖有齒痕
- 氣機不升:頭暈倦怠、面色萎黃
4. 相關證型辨析
- 脾腎陽虛證:與「火不生土」本質相通,但更強調兩臟陽虛並見,常見於水腫、久瀉等病症。
- 心脾兩虛證:屬氣血不足範疇,無腎陽虛之畏寒肢冷,易與火不生土區分。
5. 古籍論述
- 《景岳全書》云:「命門為元氣之根,水火之宅,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。」強調腎陽對各臟陽氣的激發作用。
- 《醫宗必讀》指出:「火能生土,而土亦能藏火。」揭示腎陽與脾胃相互為用的關係。
6. 與現代醫學的關聯
此證候常見於慢性腸炎、腸功能紊亂、甲狀腺功能低下等疾病,中醫辨證時需結合四診,與「寒濕困脾」「肝脾不調」等證鑑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