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所不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詳解:所不勝

「所不勝」為中醫五行學說中之重要概念,源自《內經》所載五行相克(又稱「相勝」)理論。「勝」與「克」義相通,意指一行之制約作用。在五行生克關係中,凡「克我」者,即稱為「所不勝」。

五行相克與「所不勝」之關係
五行相克之序為:木克土、土克水、水克火、火克金、金克木。此循環中,每一行皆有其「克我」之制約者。例如:

  • 木行克土行,故對土而言,木即為「所不勝」;
  • 土行克水行,水之「所不勝」為土;
  • 水行克火行,火之「所不勝」為水;
  • 火行克金行,金之「所不勝」為火;
  • 金行克木行,木之「所不勝」為金。

此關係反映人體臟腑之制約平衡,如肝(木)克脾(土),則脾之功能須賴肝氣疏泄得宜,若肝氣過亢(即「所不勝」過強),則易致脾土受克,表現為腹脹、泄瀉等病證。

「所不勝」於病理之體現
中醫強調「亢則害,承乃制」,《素問·六微旨大論》指出,五行之克制關係失常時,「所不勝」過強或「我」過弱,皆可致病。例如:

  1. 木乘土:肝氣鬱結(木亢)侵襲脾胃(土虛),稱為「肝脾不和」,可見脅痛、噯氣、食欲不振等。
  2. 火刑金:心火(火亢)灼傷肺陰(金虛),可見咳嗽、咯血、煩熱等,屬「火旺刑金」之證。

與「所勝」之相對性
「所不勝」與「所勝」為相對概念。如木為土之「所不勝」,土即為木之「所勝」。此關係貫穿於臟腑辨證,如腎(水)能制心(火),若腎水不足(「所勝」無力),則心火易亢,表現為失眠、心悸等「心腎不交」之證。

古典文獻依據
《難經·七十七難》云:「見肝之病,則知肝當傳之於脾,故先實其脾氣。」此即針對「所不勝」(木克土)之預防治療思想,強調調和「所不勝」以杜絕病傳。

綜言之,「所不勝」為五行制約機制之關鍵環節,臨床辨證時需審察其平衡狀態,以明病機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