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所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五行理論中的「所勝」概念
在中醫的五行相剋理論體系中,「所勝」是一個重要的術語,用以描述五行之間相互制約的關係。「勝」在此與「克」相通,意指克制、制約之意。
「所勝」的基本定義
「所勝」屬五行相剋關係中的專有名詞,特指在五行關係中「我克」的一方。中醫五行相剋的完整順序為:木克土,土克水,水克火,火克金,金克木。在此關係鏈中:
- 對木而言,土為其所勝
- 對土而言,水為其所勝
- 對水而言,火為其所勝
- 對火而言,金為其所勝
- 對金而言,木為其所勝
此關係反映了《素問·寶命全形論》所述「木得金而伐,火得水而滅,土得木而達,金得火而缺,水得土而絕」的自然規律。
五行所勝的具體表現
肝(木)所勝—脾(土)
中醫認為肝木過亢會乘脾土,臨床可見脅痛、呃逆、脘腹脹痛、泄瀉等肝脾不調症狀。正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述:「見肝之病,知肝傳脾,當先實脾。」
脾(土)所勝—腎(水)
脾土虛弱可導致水濕不運,形成水腫,《醫宗金鑒》云:「土虛不能制水,則水泛溢為腫。」
腎(水)所勝—心(火)
腎水不足可致心火亢盛,出現心悸、失眠、口舌生瘡等心腎不交之證。《格致餘論》指出:「人之有生,心為火居上,腎為水居下。」
心(火)所勝—肺(金)
心火熾盛可灼傷肺金,表現為咳嗽、咯血等症狀,《醫學實在易》描述:「火盛刑金,則咳嗽。」
肺(金)所勝—肝(木)
肺金肅降太過可抑制肝木生發,形成肝鬱證候,《讀醫隨筆》提到:「金氣太過,則木被克而鬱。」
學術典籍中的論述
歷代醫家對「所勝」多有闡發。《難經·七十七難》明確指出:「見肝之病,則知肝當傳之於脾,故先實其脾氣,無令得受肝之邪也。」強調了掌握五行所勝關係對疾病防治的重要性。
《醫宗金鑒·四診心法要訣》亦云:「五行相剋,乃所勝所不勝也。」清代名醫吳謙在註解中進一步闡釋:「所勝者,我所克制者也;所不勝者,克我者也。」
明代張景岳在《類經》中系統論述了五行生剋:「造物之機,不可無生,亦不可無制,無生則發育無由,無制則亢而為害。」指出五行相剋(所勝)關係是維持生命平衡的重要機制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