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強不能密,陰氣乃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「陽強不能密,陰氣乃絕」一語,出自《素問・生氣通天論》,為中醫陰陽理論之重要論述。其文闡述人體陰陽失調之病機,尤重陽亢導致的陰精耗損。

「陽強」即「陽氣亢盛」,指人體陽氣過度旺盛,失去正常之制約與調節。陽氣本具溫煦、衛外、固密之功,然其性主動、主升發。《內經》強調「陰平陽秘」,謂陽氣當保持充沛而不過亢,方能固護肌表,調節腠理開闔。若陽氣亢盛至「不能密」之程度,則衛外固表功能失職,腠理疏泄失常,此即「陽強不能密」之核心病機。

陽亢之因多端,或緣於七情過極,五志化火;或由外感熱邪,內傳化熱;亦可因房勞過度,耗傷真陰,陰不制陽而致虛陽浮越。陽氣過亢不僅不能固密於外,反會煎灼內在陰精。《素問・陰陽應象大論》云「陽勝則陰病」,亢盛之陽熱持續消耗陰液,致使陰津虧損,甚則臟腑真陰枯竭,此即「陰氣乃絕」之危候。

此病機於臨床可見多種證候:若陽亢風動,則現頭痛眩暈、面赤耳鳴;若熱盛迫津外泄,則見潮熱盜汗、口乾咽燥;陰精虧極者,更見腰膝痠軟、齒搖發脫等腎陰耗竭之象。張景岳《類經》有言:「陰虛則陽無所附,陽氣不得閉藏而外越,故陽強不能密。」正說明陰陽互根互用之關係遭破壞後,形成惡性循環之病理變化。

古籍對此頗多重視,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壯火食氣」之說,指出亢盛陽氣猶如猛烈之火,反可耗傷人體正氣。《金匱要略》論述虛勞病時,亦強調「陰虛陽亢」為重要病機。後世醫家發展出「瀉南補北」等治療原則,即清瀉心火(南)以滋腎水(北),皆本於調和陰陽、制約陽亢之思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