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動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動功

動功為中醫養生術語,與靜功相對,泛指透過肢體運動配合呼吸、意念以調和氣血、疏通經絡的導引方法。其概念源於古代導引術,強調「動以養形」,透過外在動作引導內在氣機運行,達到形神兼養之效。清代醫家尤乘於《壽世青編》中專設「十二段動功」一節,系統記載此類功法,後世亦將太極拳、八段錦、五禽戲等歸入動功範疇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經絡氣血論:動功以「導氣令和,引體令柔」為核心,透過特定動作刺激經絡穴位,如八段錦「雙手托天理三焦」透過伸展調理三焦氣機,促進氣血周流。
  2. 陰陽平衡:動功結合剛柔、開合、升降等動作,如太極拳的虛實轉換,契合《黃帝內經》「陰平陽祕」原則,調節臟腑陰陽失衡。
  3. 五行臟象:部分動功對應五行理論,如五禽戲模擬虎、鹿、熊、猿、鳥之態,分別調養肝、腎、脾、心、肺,強化臟腑功能。

傳統分類與應用

  • 導引型動功:以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載導引法為代表,側重單一式動作治療特定病症,如「挽耳引鬢」助醒腦明目。
  • 武術型動功:如易筋經強調「筋長則力生」,透過抻筋拔骨強化筋膜,改善「肝主筋」功能。
  • 仿生型動功:五禽戲藉動物姿態激活人體潛能,如「鹿戲」舒展脅肋以疏肝解鬱。

古籍文獻依據
除《壽世青編》外,《莊子·刻意》提及「吹呴呼吸,吐故納新,熊經鳥申」即為早期動功記載;《醫心方》輯錄南北朝導引術,進一步結合醫學理論,奠定動功於中醫養生之地位。

動功之效不僅在於形體鍛鍊,更透過「形動而神靜」的練習,實現《內經》「精神內守,病安從來」之養生境界,為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的重要實踐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