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,是元代朱丹溪氏經過臨床實際體會所提倡的一種論說。他所指的陰是精血,陽是指氣火,即由於精血虧損所產生的虛火。他認為精血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,不斷消耗,易損難復,故陰常不足。如不注意保養精血,嗜酒縱欲,傷戕過度,則陽氣易亢,虛火妄動,故陽常有餘。陰虛陽亢,則百病叢生。故主張保重精血以維持身體陰陽的相對平衡,這是他在臨床上偏重滋陰法的理論根據。

《丹溪心法》原文:

陰常不足,陽常有餘,此元陽之病也。陰虛則陽亢,陽亢則陰虛,陰陽相爭,百病叢生。故治陰虛,當先補其陽,陽旺則陰自生,陰生則陽自降,陰陽相合,則諸病自愈。

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,是指人體陰陽失衡的一種病理狀態。陰陽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,陰陽平衡則健康,陰陽失衡則生病。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是指人體陽氣過盛,陰氣不足。陽氣過盛會導致虛火上炎,出現頭暈目眩、耳鳴耳聾、失眠多夢、心煩氣躁、口乾舌燥、大便乾結、小便短赤等症狀。陰氣不足會導致精血虧損,出現腰膝酸軟、四肢乏力、面色蒼白、心悸氣短、食欲不振、月經不調等症狀。

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
1、先天不足:有些人由於先天稟賦不足,導致體內陰陽失衡,出現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的症狀。

2、後天失調:有些人由於後天不注意養生,過度勞累、熬夜、飲食不節、情志不遂等,導致體內陰陽失衡,出現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的症狀。

3、疾病因素:有些疾病也會導致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的症狀,例如肝炎、肝硬化、糖尿病等。

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:

1、滋陰降火:滋陰降火是治療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的主要方法。常用的滋陰降火的中藥有生地、熟地、白芍、知母、黃柏、天冬、麥冬、玉竹、百合等。

2、補益氣血:補益氣血也是治療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的重要方法。常用的補益氣血的中藥有黃芪、党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當歸、熟地、白芍等。

3、調理脾胃:調理脾胃是治療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的重要方法。常用的調理脾胃的中藥有山藥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等。

4、其他治療方法: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還可以採取其他治療方法,例如針灸、推拿、拔罐、刮痧等。

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的預防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:

1、注意勞逸結合,避免過度勞累。

2、保持良好的睡眠,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。

3、飲食要清淡,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
4、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
5、保持良好的心態,避免情緒波動。

6、定期體檢,早發現早治療。

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是一種常見的病理狀態,如果不及時治療,會導致一系列的疾病。因此,大家一定要注意預防,一旦出現相關症狀,要及時就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