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暴症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暴症
定義與病因
暴症為中醫病名,屬「癥瘕」範疇,指腹部突然出現且迅速增長的硬質包塊。其成因主要與「臟腑虛弱」及「飲食不節」相關。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,臟腑本虛時,若過食生冷之物,脾胃運化無力,則生冷積滯不散,驟然結聚成塊,發為暴症。此病特點為起病急驟(「其生無漸」),與一般癥病漸進形成不同。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以下證候:
- 局部症狀:腹中症塊堅硬如石,固定不移,疼痛劇烈如刀刺,觸按尤甚。
- 全身症狀:因脾胃受損,見食慾不振、肢體倦怠、形體速瘦;氣機壅滯則心腹脹滿,甚者伴隨噁心、嘔逆。
- 病勢特點:病情發展迅猛,若未及時干預,易耗傷氣血,導致正氣愈衰。
病機分析
暴症屬「本虛標實」之證:
- 本虛:臟腑氣虛(尤以脾腎為主),陽氣不運,難以溫化水穀。
- 標實:寒凝、氣滯、血瘀互結,形成有形之邪。寒性收引,生冷之物更凝滯氣血,故包塊硬痛;氣血瘀阻經絡,則痛如針刺。
治法與方藥
傳統治法以「攻逐瘀積」為主,兼顧扶正,常用方劑如:
- 蜥蠍丸(《太平聖惠方》):主活血破瘀、散結消癥,適用於瘀血內阻型暴症。
- 巴豆丸(同書記載):取巴豆峻下冷積之功,配伍溫中藥以攻逐寒凝積滯,適用於寒實結聚者。
※ 此類方劑藥性峻烈,須嚴格辨證使用,中病即止。
鑑別診斷
- 與「癥病」區別:癥病多為漸積成塊,病程較長;暴症則卒然發病,增長迅速。
- 與「瘕病」區別:瘕病包塊聚散無常,按之柔軟,病在氣分;暴症結塊堅硬固定,病在血分。
相關理論延伸
《醫宗金鑒·雜病心法要訣》提到,暴症若久不愈,可轉為「虛勞積聚」,提示病情深重時需兼調氣血。另《張氏醫通》強調,治療後期宜用「健脾溫腎」之劑(如香砂六君子湯加減),以固本防復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