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暴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暴鬱

「暴鬱」一詞源自《黃帝內經》,為中醫理論中描述氣候異常導致人體病機變化的重要概念。《素問遺篇·刺法論》提及:「升降不前,氣交有變,即成暴鬱。」意指天地氣機運行失常,六氣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鬱結不散,驟然影響人體,引發疾病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交失常:中醫認為,人與自然界息息相關,五運六氣的規律變化若因氣候反常而受阻(如該熱不熱、該寒不寒),則天地之氣交會失序,形成「暴鬱」。此狀態易使外在邪氣趁虛而入,或體內氣機紊亂。
  2. 六氣鬱積:六氣本為自然界正常氣候表現,然若過度壅滯或不循時序,則轉為致病因素。例如,春應溫而反寒,則風寒鬱閉;夏應熱而反雨多,則濕熱蘊結。此類鬱滯之氣驟發,即為「暴鬱」。

對人體的影響

暴鬱致病特點為 發病急驟多影響氣機升降

  • 氣滯血瘀:鬱結之氣阻遏經絡,可出現胸悶、脅痛、頭脹等症,甚則氣血不通而致疼痛。
  • 臟腑失調:肺主氣,司呼吸,易受暴鬱所傷,見咳嗽、氣逆;肝主疏泄,鬱則情志不舒、急躁易怒。
  • 寒熱錯雜:六氣鬱久可能化熱,或與體內原有病邪相搏,形成寒熱夾雜之證,如外寒內熱或上熱下寒。

治法原則

中醫針對暴鬱的治療,以 疏解鬱滯、調和氣機 為主:

  • 針刺調氣:如《刺法論》強調以針刺引導氣血,恢復升降之常。
  • 藥物開鬱:依鬱滯性質選方,如風鬱用川芎、香附;濕鬱以藿香、蒼朮化濁;熱鬱則取梔子、黃芩清解。
  • 五行生剋:結合五運六氣理論,按當年司天在泉之氣調整治法,如木鬱達之、火鬱發之等。

與其他概念之區別

  • 與七情內鬱不同:暴鬱屬外感範疇,由氣候異常引發;七情鬱證則因情志失調,病位多在肝膽。
  • 與伏氣病相關但異:伏氣為邪氣潛藏後發,暴鬱則為當令之氣驟鬱,病勢較急。

「暴鬱」理論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的核心思想,強調外在環境劇變對人體氣化的直接影響,為臨床辨治外感急病的重要依據。